平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平凉市“十四五”文化和旅游业发展规划的通知
平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平凉市“十四五”文化和旅游业发展规划的通知
来源:市政府办公室
平政办发〔2022〕35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平凉工业园区(高新区)管委会,市直有关部门,中、省驻平有关单位:
《平凉市“十四五”文化和旅游业发展规划》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平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2年3月8日
平凉市“十四五”文化和旅游业发展规划
目 录
前 言……………………………………………………………(4)
第一章 固本开新,迈向文旅发展新征程……………………(5)
第一节 “十三五”时期发展基础…………………………(5)
第二节 “十四五”时期发展趋势…………………………(14)
第二章 转型升级,描绘文旅发展新蓝图……………………(16)
第一节 指导思想………………………………………(17)
第二节 基本原则………………………………………(17)
第三节 发展思路………………………………………(19)
第四节 发展目标………………………………………(20)
第三章 空间重塑,构建文旅发展新布局…………………(23)
第一节 构建“三个大景区”引领………………………(25)
第二节 构建“问道崆峒”全域文旅大环线……………(26)
第三节 构建三大文旅发展支撑版块…………………(26)
第四节 构建五条区域文旅协作带……………………(27)
第四章 创新提升,落实文旅发展新任务…………………(28)
第一节 实施“文化强市”塑造工程……………………(28)
第二节 实施“文化阵地”强基工程……………………(39)
第三节 实施“首位产业”创新工程……………………(45)
第四节 实施“全域旅游”创建工程……………………(52)
第五节 实施“乡村文旅”振兴工程……………………(57)
第六节 实施“文旅康养”倍增工程……………………(61)
第七节 实施“基础设施”提质工程……………………(67)
第八节 实施“文旅品牌”营销工程……………………(73)
第九节 实施“文旅消费”升级工程……………………(76)
第十节 实施“区域联动”协同工程……………………(78)
第五章 生态优先,树立绿色发展新理念…………………(81)
第一节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81)
第二节 明确环境保护建设要求………………………(81)
第三节 落实旅游资源分类保护………………………(83)
第四节 狠抓环境污染防治工程………………………(85)
第五节 健全环境保护长效机制………………………(87)
第六章 强化保障,夯实文旅发展新支撑…………………(88)
第一节 体制机制保障…………………………………(88)
第二节 资金政策保障…………………………………(89)
第三节 土地利用保障…………………………………(90)
第四节 人才建设保障…………………………………(92)
第五节 市场监管保障…………………………………(94)
第六节 文旅安全保障…………………………………(95)
前 言
“十四五”时期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是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型的战略攻坚期,是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发展关键期。
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目标和时代命题,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将文化建设放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明确提出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建设一批富有文化底蕴的世界级旅游景区和度假区,打造一批文化特色鲜明的国家级旅游休闲城市和街区,发展红色旅游和乡村旅游。以讲好中国故事为着力点,创新推进国际传播,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和多层次文明对话。”一个文化引领、以文促旅、以旅彰文的文旅融合新时代已经到来。
为更好的发挥文化和旅游在平凉市转型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进一步明确平凉市“十四五”期间文化和旅游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政策举措,加快推进全市文化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实现承前启后、融合发展、创新引领,特制定本规划。规划期限为2021—2025年,作为“十四五”时期平凉市文化和旅游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第一章 固本开新,迈向文旅发展新征程
第一节 “十三五”时期发展基础
“十三五”期间,平凉市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主动担当,切实作为,在文化方面以“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为统揽,在旅游方面围绕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国内外知名的文化旅游休闲养生目的地”和“首位产业”的目标,不断推进各项工作。整体目标完成情况比较良好,为“十四五”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也存在基础设施短板明显、产业效益有待提高等问题,需要在“十四五”期间重点解决。
一、主要成效
(一)文化服务事业稳步推进。平凉市把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促进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作为文化产业发展的前提条件,着力解决了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文化服务事业发展整体趋好。
1.公共文化设施网络进一步完善。“十三五”期间相继建成了平凉市博物馆、平凉市美术馆等一批重要文化设施,完成了9个图书馆、文化馆和博物馆提档升级工程,平凉市文化馆、平凉市博物馆、灵台县文化馆、华亭市文化馆被评为国家一级馆,灵台县博物馆被评为国家二级馆,有6个文化馆、7个图书馆和4个博物馆达到国家三级以上标准;建成村(社区)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乡村舞台)1525个、“百县万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示范工程85个、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达标建设61个、农家书屋1550个、乡村记忆博物馆57个、农村电影固定放映点16个。
2.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全市公共图书馆总藏书量107.8万册,年流通量49.18万人次;文化馆(站)年服务量110.4万人次,人均参与文化活动次数1.78次;博物馆纪念馆14个,馆藏文物45445件,年接待人数达178.8万人次;全市共有文艺院团配备流动舞台车8辆,为县(市、区)配备流动文化宣传车5辆、流动图书车5辆,实现了送文化到基层常态化。
3.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进一步增强。完成全市7座高山转播台安装数字广播电视发射机14台及附属设施设备,在五县一区一市建成18个乡镇发射站点;完成738个行政村广电光缆通达建设,实现了全市所有乡镇广电网络全覆盖;推进文化资源共享工程,建成市级分中心1个、县级支中心7个、乡镇级基层服务点102个、村级基层服务点1516个,覆盖城乡的四级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网络基本建成;实施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全市数字图书馆资源总量达到34.4TB,上传共享图片资源达2万张。
(二)文化遗产保护不断强化。“十三五”期间全市实施崆峒山古建筑群修缮等文保项目54个,持续加强文物环境整治和文物保护单位维修、基础设施建设。全市现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3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65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331处,一般文物点1844处,馆藏文物45445件(一级文物222套,二级文物1106套,三级文物4131套),编辑出版了《平凉不可移动文物名录》等一大批精品文物出版物,进一步推动了文物资源的保护和研究利用;持续推进文物数字化展示利用,全市博物馆实现数据共享,依托博物馆和纪念馆建成旅游点11个、全国科普教育基地1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3个、“平安平凉”建设示范点1个、红色革命教育基地3个,为平凉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制度和工作体系更加健全,建成非遗项目保护基地、传习所28个,申报认定华亭曲子戏、泾川西王母信俗、庄浪高抬3个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崆峒派武术等29个省级非遗保护项目,弦子腔等170个市级非遗保护项目,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2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41人,市级代表性传承人278人,基本构建了“非遗项目—传承人—传承基地”的保护传承体系。
(三)文旅产业地位持续走高。
1.文化产业方面。2019年末平凉市有文化及相关产业法人单位915个,从业人员7389人,资产总计48.55亿元。其中经营性文化产业法人单位728个,从业人员5401人,资产总计40.7亿元,全年实现营业收入4.5亿元;公益性文化事业(含社团)法人单位187个,从业人员1988人,资产总计7.85亿元,全年支出(费用)3.13亿元。
2.旅游产业方面。全市旅游接待人数从2016年的1600万人次增加至2019年的2906.51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由86.79亿元增加至173.77亿元,年均增长20%和22%。2020年受疫情影响,旅游接待人数为2496.3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到123.62亿元,排名全省第五位。
(四)文旅体制机制逐步理顺。
1.文旅职能机构全新组建。2019年,平凉市将市文化广播影视新闻出版局(市文物管理局)的文化、广播电视、文物等管理职责和市旅游局的职责整合,组建平凉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并成立了市文化市场综合行政执法队,持续推进“放管服”改革,建立健全行政权力和责任清单,梳理规范行政权力事项6大类221项,进驻政务大厅办理事项86项,基本实现了文旅政务服务事项在线办理。
2.景区管理机制进一步理顺。按照甘肃省“设立大景区管委会、理顺隶属关系、深化市场化改革”的要求,完成了崆峒山、大云寺·王母宫大景区所有权、管理权、经营权“三权分离”,将崆峒山大景区管委会由崆峒区管理上划为市级管理,设立了大云寺·王母宫大景区管委会,成立了崆峒山文化旅游发展公司、甘肃城乡投文旅产业公司,取得了大景区改革建设的阶段性成果;按照“管委会+公司”运行模式,华亭、崇信、灵台、庄浪等县(市)均设立了景区管委会、文旅开发公司,全市实现了景区由管委会行使所有权、管理权,文旅公司行使经营权的市场化旅游资源开发新模式。
3.文旅政策环境进一步优化。市委、市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促进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意见》《关于促进旅游投资与消费的实施意见》《关于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关于推动文化文物单位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文件,编制了《平凉市全域旅游发展规划》及崆峒山、大云寺·王母宫、关山3个大景区的总体规划和20个精品景区、40个旅游专业村及一批重点建设项目修建性详细规划,为全市文旅发展提供了政策和规划保障。
(五)文旅项目供给持续丰富。“十三五”以来,全市共实施500万元以上文旅产业项目112个,项目总投资180亿元,完成投资54亿元;2020年实施文旅项目60个,项目总投资34.68亿元。
1.旅游产品不断丰富。全市已建成国家A级旅游景区23家,其中国家5A级景区1家、国家4A级景区5家,崆峒区成功创建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泾川县、崇信县成功创建为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全市共创建省级乡村旅游示范村29个,培育形成了祈福纳祥、养生康体、丝路探秘、生态休闲、乡村民俗和红色旅游6大旅游产品体系,策划推出了“千年丝路·养生平凉”等长线精品线路3条,面向西安、兰州、银川3个方向的钻石旅游线路3条,“崆峒养生游学之旅”等主题旅游线路8条,乡村养生旅游线路5条。
2.文化产品不断创新。编辑出版《大道平凉》等文化丛书30余部,编排《崆峒山下》等精品剧目40余部,创作《神仙留恋的好地方》等歌曲50余首,《遇见崆峒》等电影在院线上映,《关山寻踪》等多部纪录片在中央、省级媒体播出,获得国际国内多个奖项。
3.文旅节会持续举办。举办了崆峒文化旅游节、静宁苹果节、皇甫谧文化节、中国健身名山登山赛、“弈决崆峒”世界八大道教名山围棋邀请赛、平凉市文化旅游商品创新创意大赛等品牌节会和赛事,节庆活动等成为文旅市场“新爆点”。
(六)文旅基础设施建设加快。
1.致力交通改善。实施崆峒镇平沿路景观提升、关山大景区梯田大道等重点建设项目,新建改造乡村旅游道路975.4公里,实现了5A级景区高速公路通达、4A级景区一、二级公路连通;建成游客集散中心2个。
2.推进“厕所革命”。2015年以来共新(改)建旅游厕所220座。
3.发展智慧旅游。实现了3A级以上景区、3星级以上饭店和重点旅游场所宽带网络、免费WiFi、智能导览、电子讲解、信息推送等功能全覆盖,4A级以上旅游景区实现了与国家、省上旅游监控平台对接,崆峒山大景区创建为省级智慧旅游示范景区。
4.健全要素体系。全市建成各类宾馆540家(其中:星级宾馆19家,绿色饭店5家),床位总数3.2万张;旅行社31家,持证导游226名;各类农家乐541户(其中:星级农家乐44家);特色购物街区9处,文化旅游商品销售中心12处,开发文旅商品8大类300多种;数字影院13座,KTV、酒吧等休闲娱乐场所146家,旅游从业人员3.2万人,形成了功能较全、协调发展的旅游业服务体系。
(七)文旅宣传营销成效显著。
1.运用国家平台展示平凉魅力。参加央视《魅力中国城》两轮竞演,举办CCTV-7《我从平凉来—平凉金果红牛旅游走进天津》推介晚会,全方位、多维度、立体式呈现平凉城市形象。
2.面向全国叫响“一源四乡”文化品牌。联合中央数字电视书画频道、《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中国围棋协会等国字号平台,以道源崆峒和书画、武术、针灸、围棋之乡为主题,策划举办崆峒文化旅游节系列活动,市县联动,办出了新高度,展示了标识度。
3.联动区域推广平凉文旅形象。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组织文化企业参加深圳文博会、敦煌文博会、“兰洽会”、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与敦煌行·丝绸之路国际旅游节等节会活动,利用节会推介、异地代销和网上营销等方式宣传推介平凉文旅新形象。
4.持续发力开拓中远程市场。出台《平凉市鼓励组织引进市外旅游团体来平旅游奖励办法》,2017年以来共奖励旅行社86家(次),兑现奖励补助251.7624万元;整合资金515.4万元,在央视、省电视台、《读者》杂志、周边机场、车站等平台刊登旅游广告,与旅游联盟城市互换互播旅游宣传片,赴客源地城市举办平凉旅游推介活动。平凉市先后荣获“优秀魅力城市”“年度魅力文旅扶贫城市”“最佳全域旅游目的地”“避暑旅游十强城市”等荣誉。
(八)文旅市场安全有序发展。
1.严格文旅市场行政执法。全面贯彻落实《旅游法》等法律法规,完善了文化和旅游投诉处理、景区游客流量预警制度等,印发了《平凉市诚信旅游建设红黑榜发布制度》,成立了旅游服务质量大检查领导小组,取消质量不达标星级宾馆2家、取缔质量不达标旅游景区1处。
2.加强文旅生态环境保护。对太统—崆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范围内10个旅游设施项目进行全面核查清理,全面完成了整改并通过验收销号。
3.持续强化文旅行业安全监管。坚持“三必管”原则,与旅游企业签订了安全目标责任书和安全综治责任书,在全市旅游行业开展了“安全生产月”和“安全生产陇原行”活动,春节、十一等节假日时段对旅游景区、游客集散地、道路交通、游乐设施及特殊游览项目等重点领域和环节开展专项检查,实现了旅游“安全、秩序、质量、效益”四统一目标。
二、存在问题
(一)文化事业公共服务不全。
1.城区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建设不足。全市还有2个县级文化馆和1个县级图书馆由于设施不达标,没有完成评估定级;部分县域文化公共服务设施配套能力较弱,现有公共文化设施供给不能很好地满足城乡群众对文化活动场地、设施的多元需求。
2.部分基层文化设施建设不足。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村级(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设施设备少,功能比较单一,利用率较低。
(二)文旅交通基础设施不畅。
1.现代快速通道缺失。没有高铁和航空运输,铁路运输车次少效率低,公路运量不足,区位优势无法兑现。
2.市内文旅环线还未完全打通。市内高速通道还未完全贯通,中心城区—县(市、区)—景区(点)之间的道路等级差异较大,交通运输已成为制约平凉文化旅游发展的主要瓶颈。
(三)文旅产品供给品质不高。
1.现有文旅产品开发层次不高。多以观光和初级体验为主,缺少复合型深度体验和度假旅游产品,旅游产业未能形成较长的产业链条,旅游收入门票依赖程度高,餐饮、娱乐、购物、休闲、养生等占比相对较低,产品缺乏核心吸引力和竞争力。
2.文旅配套设施不够完善。部分县域游客中心、旅游厕所等旅游配套设施匮乏,餐饮、住宿、休闲、购物等文旅消费结构不合理,高星级酒店、高品级饭店缺乏,服务水平亟待提升。
3.文旅产品缺少体系化构架。整体旅游产品布局零散,缺少有机串联及统筹发展,旅游网络化体系尚未形成。
(四)文旅产业融合深度不足。
1.文旅产品质量有待提升。文化旅游产品结构单一、复合型产品缺乏,文化旅游与中医药、养生等产业融合发展尚在起始阶段,缺少推动大发展、快发展的创意、创新和举措。
2.地域发展层次有待提高。平凉文旅产业规模在省内排名居中,区域竞争力有待提升,与黄河流域中心城市差距明显。
3.产业融合程度有待增强。平凉资源优势显著,但一二三产业横向融合不够、融合模式相对单一,深度融合和紧密结合的产业链尚未形成。
(五)文旅人才引进培育不够。
1.文旅专业人才缺乏。全市文化旅游人才缺乏,特别是市场规划、形象策划、市场营销、企业管理等专业人才短缺;
2.文旅专业人才结构老化。现有的文学、戏曲、绘画创作的专业人才结构老龄化严重,青年专业人才发掘有待加强,传统民间艺术传承后继乏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缺少主体。
第二节 “十四五”时期发展趋势
一、多重战略指引更高期待
(一)国家战略指明了文旅发展方向。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对“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出了新要求,要把文化建设放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根据2021两会期间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文化建设在全局工作占据突出位置,文化自信与生态文明、乡村振兴、健康中国、数字中国、“一带一路建设”等国家战略正在深度融合。
(二)区域战略提供了文旅政策保障。“黄河经济带战略”是平凉文旅高质量发展转型的战略契机,“一带一路倡议”是平凉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平台,“关中平原城市群”为平凉成为甘肃省发展重要增长极提供新动能,“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开启平凉产业转型发展的新路径、新机制,“陇东南国家中医药养生保健旅游创新区”为平凉文旅发展提供了新方向。
二、多元需求催生庞大市场
(一)“双循环”时代开拓文旅市场新格局。在世界经济低迷、跨国产业链循环受阻的外部环境下,以国内循环为主、国际国内互促的“双循环”格局将引导扩大旅游投资,激发文旅产业市场活力,推动文旅产业走出一条有效应对全球经济冲击的新路子。
(二)大IP时代呼唤文旅市场新品牌。中国旅游产业已经逐步进入IP为王的阶段,文旅产品开发更加重视品牌化和知识产权化,通过文化溯源,创造独特性、有生命力的IP已成为文旅发展的主要途径。
(三)大融合时代构建文旅市场新动力。体验经济时代催动文化旅游向体验化、沉浸式转变,探索“文化+市场+科技”等融合发展模式,为地域特色文化传承保护利用注入新动力。
(四)大智能时代催生文旅市场新消费。5G等信息技术,将大大促进文旅产业更新迭代,促进旅游消费方式改变。
(五)后疫情时代聚焦文旅市场新方向。新冠疫情后国民对健康的关注与日俱增,康养旅游顺应了时代旅游观念的转变,正在成为今后一段时期内的核心关注领域。
三、多维挑战提出更高要求
(一)生态保护的责任更为重大。生态环境安全格局稳定与文旅产业开发合理布局之间的关系、重点区域发展规模与资源环境承载之间的关系、重点突破与系统统筹之间的关系、机制保障与因地制宜之间的关系,将是平凉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面临的巨大挑战。
(二)区域文旅发展竞合亟待突围。从文旅资源和已开发产品方面,平凉与天水、庆阳、固原、宝鸡等关中—陇东区域城市在生态景观、始祖文化、红色文化、丝路文化、民俗文化等方面均存在着竞争态势,须以独特的品牌和高质量的产品实现区域发展突围。
(三)县域同质化发展格局亟需破解。各县(市、区)在文旅资源类型、文旅市场构成等方面都有较大共性,市域内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同质化竞争和分流效益的局面,将对相关部门跨区域管理多层次协调提出挑战。
(四)底线约束的理念将更加强化。在国土空间规划的“三条红线”之外,坚守文物保护控制线,是对国土空间规划下文旅专项规划的更严格要求。
(五)新冠疫情防控提出新的挑战。文化旅游产业是受新冠疫情冲击最大的行业之一,当前我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阶段,如何准确把握疫情常态化时期文化旅游产业的新态势、新变化,及时调整经营模式、产品模式、服务模式,是对平凉文旅管理者、从业者的一大考验。
第二章 转型升级,描绘文旅发展新蓝图
第一节 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十九届历次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以及对甘肃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全面落实省委各项决策部署,以平凉市第五次党代会确定的“3659”发展思路为统揽,紧紧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以推动平凉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为根本目的,以扩大内需、提振文化旅游消费为战略基点,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立足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和自然生态优势,统筹推进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和旅游业协同发展,突出发展富有平凉特质的全链条旅居康养产业,丰富旅游产品供给,提升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全面打响“问道崆峒·养生平凉”品牌,将我市建成文化强市、全省文旅康养基地,创建成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市,为奋力建设绿色、开放、兴业、安宁、幸福新平凉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第二节 基本原则
一、坚持产业事业、协同发展原则
促进产业与事业双轮驱动,相互协同、相互补充、相互依托,可持续发展。增加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投入,加快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加强文旅事业繁荣发展与文旅产业首位发展之间的衔接,坚持“两手抓”“两加强”,提高平凉市文化软实力,提高社会精神文明程度,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将事业资源合理转换为产业优势,以产业发展有力支撑事业繁荣。
二、坚持继承传承、创新发展原则
加强文化遗址遗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深入挖掘道源文化、医养文化、历史文化、民俗文化等平凉特色文化资源内涵,紧扣创新发展的时代精神,利用互联网平台和数字技术创新文旅产品、产业业态、商业模式,开发新文博、新文旅、新基建等领域的新业态、新产品,加快文旅供给侧改革,满足旅游者日新月异的市场需求和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三、坚持宜融则融、融合发展原则
顺应文旅融合发展的时代趋势,坚持“宜融则融、能融尽融、以文促旅、以旅彰文”的原则,全面推动文化旅游在理念、职能、产业、市场、服务等方面的深度融合,推动文化和旅游转型升级,推进“文旅+”产业融合,实现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
四、坚持优化优先、绿色发展原则
在推动文旅项目开发建设的同时,全力推进生态环境保护治理,生态共建环境共保,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大力提高生态治理能力。聚焦“生态优先当示范、绿色发展当标杆”的战略目标,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处理好立足当前与着眼长远、共抓大保护与不搞大开发的关系,学好用好“两山论”,走深走实“两化路”。
五、坚持共建共享、统筹发展原则
加快融入一带一路、陕甘宁老区振兴、关中平原城市群等区域发展大格局,推动平凉与天水、固原、庆阳等周边区域的文旅合作,加强跨区域协同发展。统筹平凉各县(市、区)之间、产城景之间协同发展,以文化和旅游发展带动城市提升和美丽乡村建设,做到景城一体、城乡统筹、产城互动、景城融合。促进文化旅游全民参与共建共享,在满足旅游者旅游需求的同时,鼓励本地居民参与文化和旅游建设,让当地居民从文化和旅游发展中受益。
第三节 发展思路
一大使命筑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平凉文化和旅游工作,推进文化铸瑰、文化赋能,自觉承担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推动形成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思想观念、精神面貌、文明风尚、行为规范。
三大目标引领: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不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升全市公共文化服务、文物保护、非遗传承、文艺创作水平,着力提升全市文化和旅游产品供给、服务效能、发展环境,积极建设文化强市、旅游康养基地和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市。
六张名片点亮:全面擦亮“崆峒道源”“养生平凉”“武术之乡”“书画之乡”“围棋之乡”“针灸之乡”6张文化名片,明确建设任务,使平凉文化特质更加凸显、人文内涵更加厚实、内容生产精品迭出。
一大龙头带动:按照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的思路,构建以崆峒山大景区为龙头,以大云寺·王母宫和关山大景区为两翼,带动龙泉寺、皇甫谧文化园、海寨沟、成纪文化城等一批精品景区提质升级,形成乡村旅游、红色旅游、文旅康居创新推动的大旅游格局,构建平凉文旅发展新模式。
十大工程落实:实施“文化强市”塑造工程、“文化阵地”强基工程、“首位产业”创新工程、“全域旅游”创建工程、“乡村文旅”振兴工程、“文旅康养”倍增工程、“基础设施”提质工程、“文旅品牌”营销工程、“文旅消费”升级工程、“区域联动”协同工程,将平凉文旅重点工作做深做实。
第四节 发展目标
一、“十四五”发展目标
“十四五”时期,抢抓一带一路建设、乡村振兴、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新一轮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机遇,把握国家建设黄河、长城、长征三大国家文化公园和我省文旅康养基地建设契机,推动现代服务业向高品质多样化升级。整合优化旅游资源,加快以崆峒山、大云寺·王母宫、关山大景区为重点的景区景点建设。进一步理顺崆峒山大景区管理体制,提升运营发展水平,擦亮国家5A级景区名片,重塑旅游龙头新优势。融合发展文创、健身、康养、教育等幸福产业,建设一批康养小镇,打造“中医药+文旅”“中医药+康养”“中医药+养老”等新业态,加快建设全省乃至西北令人向往的旅居康养基地。到“十四五”期末,平凉文化软实力大幅提升,“问道崆峒·养生平凉”的品牌知名度、认同感在国内外显著提高,现代旅游业体系更加完善,旅游业综合功能不断释放,文化强市和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市全面建成,全市旅游人数达到7988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到587亿元,文旅康养产业增加值达到60亿元。
(一)全面建成“文化强市”。
1.全面提升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到2025年,全市每万人公共文化设施面积突破1200平方米,公共数字文化智能化服务覆盖率达到100%,基层“两馆一站”覆盖率达到100%。
2.全面强化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到2025年,全市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达到15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达到80处;全市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增加2项,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增加6项。
3.全面提振文化产业培育。到2025年,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GDP占比力争达到3%。
(二)积极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市”。
1.旅游产业不断升级,到2025年,力争成功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县(区)1—2个、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县2—3个;旅游接待人数达7988万人次,年均增速预期达到26.2%;旅游综合收入达587亿元,年均增速预期达到36.5%。
2.旅游品牌持续丰富,全市新增国家4A级旅游景区2—3个,力争全市A级旅游景区数量达到40个。
(三)推进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
1.现代文化产品体系做大做强。到2025年,全市成功创建2个省级文化产业园区,打造文创旅游商品100件以上,打造1部入选国家艺术基金项目的大型文旅演艺项目。
2.“文旅+”新业态不断涌现。到2025年,全市打造1个工业旅游示范基地,1个体育旅游示范基地,1—2个研学旅游示范基地,1个智慧旅游示范景区,新增乡村旅游重点村5个,建设乡村振兴文旅样板村42个。
3.“文旅康养”实现倍增发展。到2025年,全市文化旅游康养产业增加值达到60.72亿元以上,实现倍增目标,因地制宜打造一批集游文医养食宿购于一体的综合文旅康养项目、基地、小镇。
4.创新完善要素配套体系。到2025年,全市建成文旅大数据中心,打造300套旅游星级民宿,建设1—2个省级旅游休闲街区,2个省级品牌夜市。
表2-1 平凉市文化旅游发展“十四五”规划主要指标表
版块 | 序号 | 指标名称 | 指标属性 | 2020年完成值 | 2025年目标值 | 指标 备注 |
文化事业 | 1 | 每万人拥有公共文化设施面积(平方米) | 约束 | —— | 1200 |
|
2 | 人均拥有公共图书馆藏书(册) | 约束 | 0.51 | 1.1 |
| |
3 | 基层“两馆一站”覆盖率(%) | 预期 | —— | 100 |
| |
4 | 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 | 预期 | 99.28 | 99.40 |
| |
5 | 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 | 预期 | 98.42 | 99.10 |
| |
文旅品牌 | 6 | 国家4A级旅游景区(个) | 预期 | 1 | 3 |
|
7 | 国家A级景区(个) | 预期 | 23 | 40 |
| |
8 | 省级旅游度假区 | 预期 | 0 | 2 |
| |
9 | 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县(区)(个) | 预期 | 1 | 2 |
| |
10 | 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县(区)(个) | 预期 | 2 | 4 |
| |
11 | 国家乡村旅游重点村(个) | 预期 | 1 | 6 |
| |
文化产业 | 12 | 文化产业增加值(亿元) | 预期 | —— | 20 |
|
13 | 省级文化产业园区(个) | 预期 | 1 | 5 |
| |
14 | 旅游产业增加值(亿元) | 预期 | 10.58 | 40 |
| |
旅游产业 | 15 | 全市接待游客总人数(万人次) | 预期 | 2496.3 | 7988 |
|
16 | 全市接待游客量增速(%) | 预期 | —— | 26.2 |
| |
17 | 全市旅游总收入(亿元) | 预期 | 123.62 | 587 |
| |
18 | 全市旅游收入增速(%) | 预期 | —— | 36.5 |
| |
文化遗产 | 19 | 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处) | 预期 | 13 | 15 |
|
20 | 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处) | 预期 | 65 | 80 |
| |
21 | 国家级“非遗”项目(个) | 预期 | 3 | 5 |
| |
22 | 甘肃省级“非遗”项目(个) | 预期 | 29 | 35 |
| |
文旅消费 | 23 | 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 | 预期 | 0 | 1 |
|
24 | 城镇居民人均文化消费占总消费支出(%) | 预期 | —— | 15 |
| |
25 | 国内游客人均消费(元) | 预期 | —— | 800 |
| |
26 | 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 | 预期 | 0 | 1 |
|
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
到2035年,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大幅提升,优秀文艺作品、公共文化服务实现均等化,优秀文化产品和优质旅游产品充分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文化强市”目标基本实现。现代旅游业体系更加完善,旅游业综合功能全面释放,人民群众旅游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文化和旅游发展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提供坚强保障,全面完成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市创建目标,建成丝绸之路经济带文化旅游休闲养生目的地。
第三章 空间重塑,构建文旅发展新布局
根据平凉文化、旅游资源分布、地形地貌、主要交通、城镇体系、特色产业等综合因素,对接《平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及《甘肃省文化和旅游发展“十四五”规划》,构建“一核引领、两翼联动、三片支撑、五带协作”的全域旅游空间布局,其中“一核”即崆峒山大景区,“两翼”即大云寺·王母宫大景区、关山大景区,“三片”即东部历史人文养生版块、中部关山生态养生版块、西部田园乡村养生版块,“五带协作”即“丝绸之路”东南西安旅游协作带、“陇东民俗”东部庆阳旅游协作带、“越岭关山”中部宝鸡旅游协作带、“寻根祭祖”西南天水旅游协作带、“红色征途”西北定西旅游协作带。
第一节 构建“三个大景区”引领
按照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的发展思路,高标准建设3个大景区,联动辐射周边区域、带动全市文旅发展,推动形成“一核引领、两翼联动”的发展格局。崆峒山大景区充分利用山上、山下及周边地块构建紧密空间关系,建设山上核心道养探秘景区、山下古镇健康度假片区、外围健康产业支撑片区的圈层体系,通过圈层互动发展、层级联动,支撑崆峒道源品牌发展;进一步理顺崆峒山大景区管理体制,提升运营发展水平,擦亮国家5A级景区名片,重塑旅游龙头新优势。大云寺·王母宫大景区立足大云寺、王母宫两大核心资源,差异互补,增强体验,实现内部提档升级;依托城市发展格局,从业态和景观层面,联动泾川城区,实现景城融合。关山大景区依托关山自然山水、人文景观和民间民俗文化资源,以莲花台、云崖寺、龙泉寺、大槐树、朝那湫、陈家洞为核心体验空间,协同带动周边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
第二节 构建“问道崆峒”全域文旅大环线
整合平凉全境高速及国道、省道等高等级道路系统,依托G22青兰高速、G70福银高速、G85银昆高速、G8513平天高速、S25静庄高速、S28灵台至华亭高速等,快速串联崆峒山、大云寺·王母宫、关山大景区、静宁界石铺毛泽东旧居纪念馆、吴焕先烈士纪念馆、庄浪梯田、皇甫谧文化园等全市重点景区和精品景区,对沿线服务区进行升级,打造集生态观光、文化体验、场景消费、旅游集散、智慧服务及住宿露营为一体的全域旅游综合服务区,构建“快旅慢游”的文旅主题大廊道。
第三节 构建三大文旅发展支撑版块
一、东部历史人文养生版块
挖掘泾川县、灵台县丰富多彩的旅游资源,以“道孕万物”为品牌引领,以大云寺·王母宫为核心,联动南石窟寺、罗汉洞等石窟文化,王母宫、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西王母信俗、文王画卦山等道文化,皇甫谧等中医针灸文化,整合温泉资源、红色文化资源、商周文化资源、石窟遗址资源、民俗文化资源、打造东部人文养生大品牌。
二、中部关山生态养生版块
借助关山大景区建设机遇,依托古道沿线云崖寺、莲花台、龙泉寺等重点资源,围绕古寺、古道、古关隘、古树、古庙、古寨、古城池、古井、古墓、古驿铺、古战场遗址、古碑刻、古传说、古诗词等特色资源,活化关山传奇古韵,发挥生态优势,气候优势,深切西安大都市圈的市场需求及未来成渝都市群的客源市场需求,布局森林康养、避暑度假等生态康养产品体系。
三、西部田园乡村养生版块
依托庄浪百万亩梯田景观和静宁县百万亩苹果基地,对接乡村振兴战略,重点打造庄浪大梯田国家田园综合体、静宁葫芦河国家田园综合体,构建乡村休闲、乡村景观、乡村度假、乡村养生系列产品,让乡村康养旅游成为平凉文旅发展的新引擎。
第四节 构建五条区域文旅协作带
一、“丝绸之路”东南旅游协作带
依托G22青兰高速,东连西安,西接定西、兰州,构筑丝绸之路旅游发展廊道。重点城市包括:西安、平凉、定西、兰州。充分发挥平凉的文化多元性和区位优势,构筑多元互补产品体系,提升服务标准,从旅游服务行业标准、旅游人才培训、旅游企业培育三个层面完善旅游产业体系,将平凉打造成“丝绸之路上的西域大门,大关山上的山水平凉”。
二、“陇东民俗”东部旅游协作带
依托平凉至庆阳高速,挖掘平凉皇甫谧针灸文化、崆峒道教养生文化,协同庆阳中国医学鼻祖岐伯出生地,构筑陇东民俗旅游发展廊道。
三、“越岭关山”中部旅游协作带
基于福银高速、银昆高速,依托关山古道文旅资源,构筑关山古道旅游发展廊道。重点城市包括:宝鸡、平凉、固原。以宝鸡为起点、平凉为中点、固原为终点,共同重构关山古道旅游廊道。
四、“寻根祭祖”西南旅游协作带
依托G8513平天高速,构筑寻根问祖旅游发展廊道。重点城市包括:平凉、天水。依托平凉与天水共有的伏羲文化,以成纪古城遗迹为核心,与天水伏羲文化旅游产品形成竞合关系,共同构筑伏羲文化产品体系。
五、“红色征途”西北旅游协作带
依托青兰高速、国道G312线周边雄厚红色文旅资源,构筑红色征途旅游发展廊道。重点城市包括:平凉、白银、定西。融入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打造全国精品红色旅游线路。
第四章 创新提升,落实文旅发展新任务
第一节 实施“文化强市”塑造工程
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贯彻“文化强国”战略,坚持保护祖业、推动事业、发展产业并举,全面推进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抓好长城、长征、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持续打造“问道崆峒·养生平凉”文化品牌,实施好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公共文化普惠共建、文化产业跨越发展“三大工程”,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提升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人文内涵更加深厚、内容生产更加精彩的“文化强市”。
一、提高平凉社会文明程度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文艺作品创作、文化产品和旅游产品供给全过程,强化教育引导、文化熏陶、宣传展示、制度保障,弘扬主旋律,壮大正能量。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其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继承革命文化,弘扬革命精神。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展示新时代伟大成就。
(一)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深入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教育,围绕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等重大问题,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弘扬党和人民在各个历史时期奋斗中形成的伟大精神。
(二)提高人民群众文明素养。完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改善配套基础设施,强化综合服务功能。加强“三农”题材文艺作品创作生产,开展“送文化下乡”“戏曲进乡村”等活动,丰富乡村文化生活,提高乡村文明程度。加大对乡村文化遗产和特色风貌的保护力度,维护乡村文化多样性,推动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保护和传承农村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改善农民精神风貌,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举办市民文化节、民歌大会、广场舞示范展示、“乡村村晚”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活跃社会文化生活,为人民群众提供健康丰富的精神食粮。大力推进文明旅游,引导游客和旅游从业人员成为中华文明的实践者和传播者。
(三)培育平凉现代人文精神。不断强化市民文明素质教育引导,深入推进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家庭、文明校园等创建活动和文明程度指数测评工作,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夯实平凉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基础。积极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引导群众自觉破除陈规陋习。充分发挥县乡村公共文化设施、资源、组织体系等方面的优势,强化文明实践功能,推动与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融合发展。利用农村现有文化活动场所和活动载体,加大移风易俗、讲文明树新风宣传,提高群众知晓率和普及率。发挥文化的教化功能,通过文艺作品、文化体验、公共服务等,培育文明新风,面向城乡基层扎实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健全文化和旅游志愿服务体系,发扬志愿精神。弘扬诚信文化,推进诚信建设。
二、推进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借助长征国家文化公园、长城国家文化公园、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时代机遇,深化文化保护传承。
(一)实施文物管理保护利用工程。依法依规推动落实文物保护单位“四有”工作,加大病险文物保护维修力度,持续改善文物保存状况,全面消除文物保护单位险情。统筹不同层级博物馆发展,庄浪县、静宁县、泾川县博物馆争创国家二级博物馆,华亭市、崇信县博物馆争创国家三级博物馆。建设全市藏品资源数据库,建立平凉市馆藏可移动文物保护修复项目库,实施馆藏珍贵濒危文物、材质脆弱文物保护修复计划,不断提升馆藏文物修复和预防性保护能力。推进馆藏文物科技保护,市博物馆积极申请文物保护修复资质,建设市级文物科技保护修复实验室和文物保护修复中心,打造市级文物保护修复团队。加强文物保护标准化建设,高标准实施崆峒山古建筑群、南石窟寺、界石铺红军长征毛泽东旧居纪念馆、静宁成纪古城保护设施、云崖寺、陈家洞、灵台桥村遗址和西山遗址等重点文物的保护修缮。结合数字化技术,启动实施崆峒山古建筑群、南石窟寺、王母宫石窟、武康王庙、石拱寺石窟、云崖寺和陈家洞石窟等文物数字化保护与展示项目,到2025年全市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达到15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达到80处。
(二)实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革命文物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保护、管理、利用好全市革命文物。加大对长征文物和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重要物证的调查征集力度,推进博物馆树立专业化收藏理念,强化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相关藏品征集。积极参加全省不可移动革命文物评估工作,遴选一批重要不可移动革命文物,推荐参选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或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推动相关县(市、区)及时将重要不可移动革命文物公布为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加强不可移动革命文物“四有”工作。利用好革命文物,重点支持一批“红色纪念馆+红色旅游+乡村旅游”项目,推出更多以革命文化主题的研学旅行、体验旅游、休闲旅游项目和精品旅游线路,传承弘扬红色基因。
(三)进一步健全非遗保护传承。开展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实施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程。继续实施非遗记录工程,对国家级和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进行分级、分类、分批记录。全面系统梳理国家、省、市非遗名录,开展多学科、跨学科综合性研究,阐释平凉非遗代表性项目所蕴含的中国文化基因。实施戏曲振兴工程、传统节日振兴计划、曲艺传承发展计划,探索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民俗、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类非遗的保护传承方法。完善甘肃省非遗国家、省、市、县四级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制度,探索认定代表性传承团体(群体)。实施非遗传承人培养工程,加强梯队建设,促进传统传承方式和现代教育体系相结合,拓宽人才培养渠道。实施“非遗在社区”建设工程,培育“非遗在社区”示范点。鼓励在城市更新、新农村改造等工作中,将非遗元素和符号运用到城镇规划和设施建设中,打造非遗展示空间。实施青少年非遗传承人培养计划,推进非遗进校园、进课堂、进教材工作。支持在学校开展非遗展示展演和教学实践活动,建设青少年非遗教学、科研、交流平台。探索“非遗+旅游”多元化融合创新模式,实现非遗活态化、生产性传承利用,推进非遗展览馆、非遗主题旅游线路开发、传统工艺工作站、扶贫就业工坊、非遗产品研发、数字化展示等项目建设和资源开发。办好国家“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系列宣传展演活动,开展非遗项目进景区和非遗文创产品展览展销。组织优秀非遗项目、传承人参加各类展示展演活动。
三、推进公共文化普惠共建
(一)加快建设重点文化设施。实施平凉市图书馆新建、崆峒区文化馆、图书馆和美术馆,泾川县文化馆和图书馆,灵台县图书馆,华亭市安口镇陶瓷文化艺术博物馆、庄浪县文化艺术展演交流中心、静宁县成纪文化城等重点项目,确保市、县级公共文化馆、图书馆、美术馆和乡镇综合文化站全部达到国家相应建设等级标准。
(二)健全完善基层文化设施网络。加强各乡镇布局图书馆分馆和文化馆分馆,支持以租赁、委托社会力量等方式建设县级图书馆文化馆分馆、“城市书房”等公共文化设施,对标相应标准,提升文化服务中心建设;扶持有条件的乡镇建立红色文化、农耕文化等陈列馆,因地制宜建设乡情陈列馆和文化祠堂,全面落实乡镇层级“脱贫攻坚”展馆。
(三)持续推进公共文化惠民服务。实施全市文化“三下乡”“文化进万家”“红色文艺轻骑兵”等文化惠民活动,策划“画平凉美景、写平凉人文、演平凉非遗、讲平凉故事”系列主题文化活动。打造“流动戏台”“流动美术馆”,提升“百草园”公共文化服务平台建设水平,实施“书香平凉”全民阅读活动。到2025年,全市每万人拥有公共文化设施面积突破1200平方米,社区文化室覆盖率100%,全市公共图书馆(含分馆)馆藏量达到135万册,年流通人次65万以上,文化馆(含分馆)服务人次达到150万,建设8个以上24小时不打烊城市书房,农家书屋年均新增出版物100种。
四、培育文化产业跨越发展
以“一源四乡”文化品牌为引领,做强文化创意产业,推动线上线下融合,推进产业园区和文化企业建设,培育高质量现代文化产业体系。
(一)做大做强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积极研发“崆峒山”“大云佛宝”“崆峒武术”“平凉书画”“针灸养生”等核心IP,开发特色鲜明的文博创意产品,构建“平凉好礼”文创产品体系,力争新研发文创产品100件以上;以创意设计、新兴技术引领平凉传统印刷包装产业提档升级,形成包装印刷产业集群。
(二)创新培育数字文化产业集群。推进文化产业“上云用数赋智”,持续扶持动漫设计、游戏电竞产业,开发以崆峒武术、西王母等为主题的动漫、网络游戏,依托崆峒古镇改造,规划建设标准化、专业化的电竞场馆,发展赛事经济。加快发展云演艺、云直播、云展览等“云文旅”业态,通过5G+4K/8K超高清技术,建设在线剧院、数字剧场,引导文化专家、文体流量明星、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等开展直播,探索多元线上消费模式。重点培育沉浸式文化体验,依托全市重点文化馆所和景区,开展全息互动投影、无人机表演、夜间光影秀等文旅项目,开发数字展馆、虚拟景区、沉浸式演艺、沉浸式娱乐产品。
(三)大力推进文化产业园区建设。按照集中集约集群发展要求,打造一批以创意设计、文娱消费为主营业态,特色鲜明、产业融合的文创园区、基地、小镇等文化产业聚集区,创建2个以上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打造一批乡村文化乐园。
(四)助力文化企业双效合一。推进全市文化产业市场主体做大做强,培育一批骨干企业,着力引进一批文旅装备制造、文创产品研发企业,紧盯省公航旅集团等知名文旅企业进行合作。
五、融入“国家文化公园”建设
深度对接国家战略,全面落实甘肃省国家文化公园规划,着力共建长征、长城、黄河三大国家文化公园。
(一)共建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充分挖掘和研究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历史文化资源和伟大长征精神,按照长征国家文化公园(甘肃片区)空间布局要求,围绕“界石铺毛泽东旧址保护建设综合利用”和“泾川县四坡村(红军村)综合建设”两大重点项目推进,完成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平凉)段建设工程。
(二)共建长城国家文化公园。以静宁战国秦长城为对象,修建长城符号步道标识系统,打造以长城文化为主题的文化景观带;以长城夯筑文化为基础,修建夯筑博物馆。
(三)共建黄河国家文化公园。打造以道源文化、大云寺佛文化、西王母文化、皇甫谧文化、公刘文化、梯田文化、红色文化、石窟文化等为代表的平凉黄河文化标识体系,以崆峒山、大云寺·王母宫、界石铺等为代表的黄河文化地理标识体系,打造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平凉地标,统筹推进管控保护、主题展示、文旅融合、传统利用四类功能区建设,着力培育文化产业聚集区和文旅消费聚集区。
六、擦亮平凉核心文化品牌
深入统筹“五县一区一市”,塑造“问道崆峒·养生平凉”和“文化名城·一源四乡”品牌,铸就全市文化大品牌。
(一)全力擦亮“崆峒道源”品牌。一手抓文化载体空间的保护与开发,打造中国道养健康生活目的地;一手抓文化软实力的提升与传播,开发“崆峒”文化创意产品系列,不断提升“崆峒文化旅游节”能级。
(二)全力提升“四乡”品牌。立足区域共享理念,做深做实“书画之乡”“武术之乡”“针灸之乡”“围棋之乡”,实现文化资源向文化品牌的升级。做实“书画之乡”:新建平凉市书法培训中心,推进平凉市美术馆、博物馆等场所进行书画专题展陈,大力推进艺术家进基层、进学校,开展系统书法教学。做强“武术之乡”:推动崆峒武术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结合崆峒古镇打造一批武术文化主题客栈、街区等消费体验业态空间;确保以崆峒武术为主题的大型舞剧《问道崆峒》完成在国家大剧院首演,打造崆峒万人太极拳主题活动。做靓“针灸之乡”:提档升级皇甫谧文化园景区,举办皇甫谧故里拜祖大典,争取承办国家中医大会、世界养生大会等节会。做优“围棋之乡”:打造“世界围棋发源地”溯源朝圣之旅,力争承办2—3个国家级品牌赛事,常态化举办“弈决崆峒”围棋邀请赛。
表4-1 平凉“文化强市”塑造工程发展目标
指标体系 | 发展目标 | 备注 |
每万人拥有公共文化设施面积 | 1200平方米 |
|
社区文化室覆盖率 | 100% |
|
公共图书馆(含分馆)馆藏量 | 135万册 |
|
公共图书馆年流通人次 | 65万人次 |
|
文化馆(含分馆)服务人次 | 150万人次 |
|
24小时不打烊城市书房 | 8个以上 |
|
农家书屋每年新增出版物 | 100种 |
|
文创旅游商品 | 100件以上 |
|
文化产业增加值GDP占比 | 3% | 预期 |
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 | 2个以上 | 华亭市陶瓷文化产业园、庄浪县书画文化产业园等 |
表4-2 平凉“文化强市”塑造工程重点项目(单位:亿元)
项目名称 | 建设内容 | 投资 | 实施单位 |
平凉市图书馆新建项目 | 在中心城区选址,建一幢全框架结构、主体为八层的图书馆大楼,建筑面积2万平方米,地上1.4万平方米,地下5000平方米,占地12亩,服务全市184万人口,直接服务人口50多万。建设内容包括:八层图书馆大楼基础及主体工程;服务窗口及功能室装修、设备购置及安装;图书及期刊采购;智慧图书馆建设;电梯等其它附属设施及绿化;水电暖配套、工程管理及其它事项。同时,提升城市书房服务能力。 | 1.56 | 平凉市 图书馆 |
世行贷款泾川县百里石窟长廊保护项目 | 计划完成完颜村社区亮化、道路硬化,民俗文化展室布展;罗汉洞-韩家沟景区基础设施、电力设施建设;罗汉洞-韩家沟石窟岩体加固;罗汉洞石窟壁画保护工程;城隍庙维修改造及布展工程,韩王墓、泾川县石窟遗迹保护工程,泾川县博物馆建设、布展工程;完颜民俗历史文化研究、罗汉洞壁画和彩绘保护技术研究、罗汉洞-韩家沟景区规划编制、泾川县百里石窟长廊文物普查和汇总研究4个课题研究。 | 1.0343 | 泾川县 人民政府 |
泾川县四坡村(红军村)综合建设项目 | ①新建舞台1座、生态停车场1处、游客服务中心及管理用房1座;修整村庄道路1公里;改造铺装红军楼四周地面2800平方米;新建旅游厕所2座;配套改造提升周边环境、垃圾收集中转、安防、消防、绿化、亮化、给排水等其他基础设施。②新建红二十五军史料馆1座,改造提升纪念缅怀广场1处及前区广场;新建生态停车场1处。③修建连接四坡村红二十五军临时指挥部--“红军楼”、“四坡战斗”旧址、红二十五军行军路旧址、红二十五军渡河口等旅游步道(红军路)1条;新建汭河红军桥1座、“四坡战斗”战场遗址观景台1处、修建草棚回廊1处;配套游步道路段布设护栏、休息座椅、建筑小品、雕塑、仿生垃圾箱等其他基础设施。 | 0.3 | 泾川县 人民政府 |
高志山佛教文化景区开发建设项目 | 采用仿古技术,对高志山现存的云寂院及相关古建进行恢复重建,塑造志公禅师塑像,搭建如意桥,修建善缘中心、百草园(佛教常用药方碑廊)、康养健身园、童真乐园(儿童游乐场)、吉祥乐园(老年活动中心)等,配套建设停车场、游客服务中心、景区绿化亮化等。 | 1 | 灵台县 人民政府 |
云崖寺石窟保护利用设施项目 | 建设内容为文物保护设施建设1000平方米(包括管理用房等),游客服务设施建设2000平方米,包括观众接待服务数字化管理系统、多媒体导视互动系统以及河道治理、道路改造等。 | 0.24 | 庄浪县 人民政府 |
毛泽东界石铺旧址保护建设综合利用项目 | 翻新毛泽东旧居屋顶墙体和沉陷地基2500平方米,修建旧址内红军楼楼体建筑、红军人物雕塑及周边观景带200平方米,拆除修建旧址周边2.7万平方米沉降院面,维修红色文化长廊200米,修建人行步道1000米,修复红色文化广场1500平方米,及广场电路、滴灌、花坛、地下排水等基础设施,翻新修建停车场6000平方米,增修旅游标识系统、交通标示系统25处,履行升级旧址纪念馆馆内模拟场景及声光电等新型技术。 | 0.3 | 静宁县人民政府 |
静宁县界石铺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项目 | 以界石铺镇、村、长征纪念馆、红色文化体验园、河、山、田等红色主题塑造着力点,打造红色教育、田园体验、生态休闲、运动拓展、养生度假等于一体的红军长征文化公园,主要建设“一核、两廊、三区”,一核即红色旅游吸引核,两廊即红色文化景观廊、高界河生态景观廊,三区即山地观光区、小镇休闲区、红色体验区。主要建设项目有:1.静宁县界石铺镇景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项目;2.界石铺1935街区及界石铺景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项目;3.红军楼维修项目;4.高界河治理项目。 | 11 | 静宁县人民政府 |
静宁县界石铺长征国家文化公园2.5公里长征带体验区项目 | 围绕界石铺红军长征毛泽东旧居纪念馆改造提升工程,结合红色旅游,新建2.5公里环带长征漫步道、席家堡子修缮、南山生态修复、高界河湿地修复、红色广场、红色游廊为一体的休闲体验区。 | 0.8 | 静宁县人民政府 |
主要建设素食街为主体,穿插以展示泾川农耕文化、民俗文化、生态文化、红色文化、温水文化、美食文化、佛教文化、西王母文化等为主题的体验、购物设施,配套实施绿化亮化、小品街雕、公共厕所、水电渠等设施。 | 1.5 | 泾川县 人民政府 | |
崇信县武康王文化园建设项目 | 以武康王庙核心区为主打造武康王文化园,主要分为“一心五区”,一心(武康王庙核心区为文化园中心)、五区(武康王庙核心区、军事体验区、商业综合区、滨河景观区、文化教育区)。 | 1.6 | 崇信县 人民政府 |
第二节 实施“文化阵地”强基工程
以繁荣文化事业为目标,强化全市文化阵地建设,围绕文化遗产保护、文博场馆建设、文艺创作、公共数字文化、智慧广电等方面,以高质量产品和服务供给满足人民群众需求,不断提升平凉文化软实力。
一、推进精品文博集群建设
结合“一源四乡”及三大国家文化公园核心文化品牌,加快全市博物馆建设步伐。
(一)推出“精品博物馆矩阵”。以“存量做升级、增量做突破”的总体思路,统筹平凉市博物馆、庄浪县博物馆、崇信县博物馆、大云寺博物馆、泾川县博物馆、灵台县博物馆、华亭市博物馆、静宁县博物馆,塑造平凉“精品博物馆矩阵”项目集群。统筹推进各博物馆的数字化展厅建设,全面实现馆所一体化云展览及沉浸式体验。
(二)推动精品博物馆协同巡展。以“集群化”“联盟化”方式,加强内部活动协同与外部馆际交流协同,科学策划文物外展主题,整合文物外展资源,每年举办主题展览、文化沙龙、精品文物巡展等线上线下主题文化活动3—5次。到2025年,以“精品博物馆集群”为对象,力争培育2—3个国家一级馆。
二、推进文化艺术精品创作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文艺创作中的指导地位,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引导全市广大文艺工作者“深入生活、扎根人民”进行文艺创作,推动形成全市艺术精品和文艺人才不断涌现的生动局面。重点开展舞台艺术、美术、音乐创作,突出思想性、艺术性、时代性,推出一批叫得响、留得下的文艺精品。挖掘整理、复排、提升一批艺术价值较高的优秀保留传统剧目。
(一)实施文艺精品创作“四个一”工程。以讲好“平凉故事”为主线,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文艺展演、惠民演出、艺术赛事和美术艺术展览活动,深化“旅游+演艺”宣传推广模式,实施文艺精品创作“四个一”工程,包括打造一批实景演艺、创作一批影视作品、创作一批精品剧目、扶持一部网络文学作品;力争在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国家艺术基金项目、群星奖、文华奖、中国舞蹈“荷花奖”、中国曲艺“牡丹奖”、甘肃省“敦煌文艺奖”等重要奖项上有新突破。
(二)推出文艺精品项目库。重点推进大型文旅演艺舞剧《问道崆峒》《天地至尊—西王母》《梦回关山》《大云之光》和灯盏头剧《大唐名相》编排进度,衔接国内知名导演策划、拍摄大型人文电影《崆峒》,推动“庆祝建党一百周年”系列文艺精品作品创作和展演,编辑完成《平凉红色足迹》《中国共产党平凉大事记(第三卷)》初稿,整理编辑出版《平凉革命遗址遗迹要览》《中国共产党平凉历史》等红色书籍。采取线上线下融合方式,策划举办红色主题书画展、摄影展、文物展、党史展等活动,开展党史校园流动展、红色歌曲唱响校园活动。
(三)深化国有文艺院团改革。落实中央《关于深化国有文艺院团改革的意见》和省委、省政府的部署要求,细化国有文艺院团改革举措,用好政府和市场“两只手”,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着力解决人才队伍建设、资金瓶颈制约、精品剧目创作、长效运营机制等问题。以演出为中心环节,提振广大文艺工作者的精气神,不断激发国有文艺院团可持续发展的生机活力。
(四)加强文艺评价体系建设。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系列重要论述精神,特别是关于文艺评论的重要论述和指示精神,牢牢把握文艺评论的意识形态属性,把好文艺评论方向,打造文艺评论品牌栏目,建设文艺评论新媒体矩阵。加强文艺评论人才的发现、培养、扶持力度,创造宽松适宜的评论环境,加强评论成果推广应用,培育一批文艺评论骨干。推动评论与创作的结合,使评论成为推出艺术精品、攀登艺术“高峰”的有力支撑。
三、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一)推进数字文化场馆建设。促进公共文化服务与现代科技融合发展,提高公共文化数字化服务水平。加快推进完善以数字文化馆、数字图书馆、数字博物馆为核心的数字文化场馆建设,融合智慧文化馆、智慧图书馆、智慧博物馆,发展全息互动投影、云展陈、云演艺,推动现有文化内容向沉浸式内容移植转化。
(二)推出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平台。完成“平凉文化资源云平台”建设,形成覆盖全市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的大数据平台;建设“平凉文旅”网站、“平凉公共文化服务”微信公众号等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平台;推进“互联网+群众文化活动”,鼓励公共文化机构与数字文化企业对接合作,拓宽数字文化服务应用场景。到2025年,全市图书馆馆藏量数字化覆盖率达到100%,文化馆、博物馆馆藏量数字化率达到70%,打造3—5个博物馆、美术馆数字化展示示范项目。
(三)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发展。深化公共文化机构法人治理结构改革,分类推进全省图书馆、博物馆法人治理结构建设,加强图书馆、博物馆理事会建设,赋予图书馆、博物馆更大自主权,建立政事分开、权责明确、统筹协调、规范有序的现代图书馆、博物馆管理体制。
(四)促进公共文化服务提质增效。全面落实国家基本公共服务标准,综合考虑城乡发展实际,发挥《甘肃省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实施标准》引领作用,突出阅读辅导、艺术普及、群众文化活动等功能,推进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实行错时开放、延时开放,提升服务效能。聚焦供需矛盾,深入开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需求侧改革,加快实现文化资源网上配送、设施网上预订、活动网上预约等功能。
(五)广泛开展全民阅读活动。围绕世界读书日、图书馆服务宣传周、全民读书月以及重大节庆活动,深入开展系列阅读推广活动。树立“大阅读”等现代理念,创新活动方式,培育一批具有时代感的城乡阅读品牌。高度重视未成年人阅读习惯培养,进一步丰富亲子阅读活动。实施青少年阅读素养提升计划,推荐一批高质量少年儿童图书。主动适应公众阅读习惯和媒介传播方式变化,通过新媒体广泛开展在线阅读推广活动。
(六)繁荣群众文化生活。引导各类文化服务向基层倾斜,加大对农村地区、偏远地区群众文化活动的支持力度。在建党100 周年等重大节点和“五一”“七一”、国庆等重要节日开展主题文艺活动,旗帜鲜明唱响主旋律,弘扬正能量。
四、推进全域智慧广电建设
深入推进智慧广电建设,实施广电5G新基建项目,实现5G网络全覆盖。积极推进应急广播体系建设,逐步构建统一协调、上下贯通、可管可控、分级负责、安全可靠的应急广播体系。加快推进媒体融合发展步伐,全市所有广播电视节目在采、编、制、播、存各环节实现网络化、数字化。力争到2025年底,市级广播电视台和有条件的县(市、区)开办高清电视频道,实现高清播出。
表4-3 平凉“文化阵地”强基工程发展目标
指标体系 | 发展目标 | 备注 |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15处 |
|
甘肃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 80处 |
|
新增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 | 2项 | 崆峒派武术、皇甫谧针灸术等 |
新增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 | 6项 | 面塑、弦子腔等 |
国家艺术基金项目 | 1个 | 舞剧《问道崆峒》 |
图书馆馆藏量数字化覆盖率 | 100% |
|
文化馆、博物馆馆藏量数字化率 | 70%以上 |
|
广电网络高清信号覆盖率 | 100% |
|
表4-4 平凉“文化阵地”强基工程重点项目(单位:亿元)
项目名称 | 建设内容 | 投资 | 实施单位 |
泾川县综合体育馆建设项目 | 计划在城北新区新建占地20亩的综合体育馆,具备体育项目训练、比赛以及大型会议、演出等功能,可容纳3500名观众,建筑面积1.1万平方米。 | 1.25 | 泾川县 人民政府 |
泾川县文化馆 | 在广场东北角建成一个面积为9000平方米的大型现代化文化馆大楼,大楼内部设施功能齐全、高标准、高起点、全方位,大楼内部设有小型排练厅、展示厅、展览厅、手工艺品展览厅、陈列厅、民俗展示厅、培训中心、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等,配套电力、消防、环保绿化、停车场等工程,购置相应的业务设备。 | 0.9 | 泾川县 人民政府 |
泾川县图书馆 | 根据泾川县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在广场东北角建成面积8000平方米的县图书馆综合服务楼。其中:国家文化共享工程泾川支中心1500平方米;甘肃省图书馆泾川县流通站400平方米;读者自学室500平方米;综合借阅室700平方米;现代刊物查阅室300平方米;少儿阅览室300平方米;文献典藏室400平方米;古籍珍藏室200平方米;远程教育视频讲座室500平方米;其它200平方米。 | 0.8 | 泾川县 人民政府 |
庄浪县博物馆建设项目 | 在南城区梯田广场北侧新建博物馆1处,建筑面积5000平方米。 | 0.5 | 庄浪县 人民政府 |
静宁县非遗建设 | 为全县24乡镇建设非遗传习所,包括村史馆、农耕馆、家风家训馆为一体,每个建筑面积为1000平方米。组织全县非遗工作者,对全县所有非遗项目进行整理汇编。 | 0.96 | 静宁县 人民政府 |
全域智慧广电建设 | 全市五县一市一区实施应急广播、高清电视、广电5G网络建设项目。 | 3 |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 |
第三节 实施“首位产业”创新工程
聚焦高质量发展,从集群培育、产品打造、要素配置等多维度进行创新,进一步凸显旅游业的带动能力,到“十四五”末文化产业和旅游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突破8%,成为平凉市国民经济发展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首位产业。
一、首位推动大景区建设
把崆峒山大景区改革建设工作摆到首要位置,加速建设平凉文旅产业发展龙头,同时带动大云寺·王母宫大景区和关山大景区发展。崆峒山大景区坚持“景城一体”发展战略,推动景区提质扩容,加强与招商企业合作,推进招商引资。大云寺·王母宫大景区要突出西王母和海峡两岸交流基地品牌内涵,优化大云禅修养生主题,打造集民俗传承、文化创意于一体的文化休闲度假区。关山大景区着重围绕加强云崖寺、莲花台一体化发展,配套建设大景区基础设施,积极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打造关山山地体验国际旅游目的地;紧密结合乡村振兴战略,挖掘利用庄浪梯田等农业文化遗产,培育一批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知名品牌。
二、创新升级旅游产品体系
加强横向融合,形成“以旅带产,以产带旅”的全新发展模式。
(一)创新发展红色旅游。着眼“百年华诞”,传承红色文化,结合演艺、科技,促进红色景区向“体验式教育”转变,推出一批具有参与性、体验性的红色旅游创新融合产品。推动全市红色旅游向主题教育、红色研学转变,鼓励支持红色旅游景区创建各级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深入挖掘和阐发其当代红色文化价值,构建“长征丰碑红色旅游”品牌矩阵,弘扬红色精神,讲好革命故事,传播红色文化。
(二)创新发展工业旅游。以华亭煤矿、安口窑、华亭三线军工厂聚集区、崆峒酒业等为重点,突出主题文旅小镇、工业博览园、遗址公园等产品形态,活化工业遗产。
(三)创新发展体育旅游。依托关山、海寨沟、庄浪梯田等打造一批户外运动基地、冰雪运动基地、低空飞行基地,举办崆峒武术锦标赛、崆峒避暑露营季等赛事活动,培育全国知名特色体育旅游赛事品牌。
(四)创新发展水利旅游。结合泾河等水系生态修复和综合治理工程,构建以水利风景区为核心,以滨河碧道旅游区、水文化形象展示区为支撑,以小型水体休闲区为补充的平凉水利风景区产品体系。
(五)创新发展研学旅游。依托博物馆、演艺中心、美术馆、文化馆、文化街区、非遗传承基地等重点文化场所及崆峒山大景区、大云寺·王母宫大景区、关山大景区、皇甫谧文化园、界石铺毛泽东旧居纪念馆等重点景区,建设一批研学旅行实践基地,打造爱国主义教育、文化主题研学、科技科普展览、户外拓展训练等研学旅游产品体系,推出平凉研学精品线路。
(六)创新发展科技旅游。实施“云旅游”工程,打造飞跃崆峒山“云景区”、遨游平凉“云都市”、红色胜地“云对话”、民宿活动“云体验”等项目,充分利用新媒体呈现,促进线上线下融合发展。
三、创新完善要素配套体系
在以崆峒山大景区为核心的产品驱动基础上,推进全域旅游服务要素不断完善。
(一)建立完善文旅大数据配套。在全市及各县(市、区)层级全面配置完成具备行业监管、产业数据统计分析、应急指挥、舆情监测、视频监控、旅游项目管理和营销等功能的文旅大数据平台,对文旅产业运行进行智慧监测。
(二)创新完善旅游住宿配套。推进特色配套住宿服务设施体系建设,打造精品民宿、郊野木屋、房车营地、胶囊旅馆等多元化住宿设施,满足游客多样化体验和消费选择。
(三)创新完善旅游餐饮配套。深度结合各文旅景区IP,依托文创元素植入、文化内容传承、沉浸式体验,创新打造3D餐厅、主题餐厅、创意餐厅等,破除旅游餐饮功能化、同质化、低端化。
(四)创新完善旅游购物配套。通过文化创意,围绕“道源文化”“历史文化”“平凉非遗”等开发文创产品,丰富无人超市、创意集市等购物场所。
(五)创新完善旅游娱乐配套。开发网红打卡点、主题公园、亲子游乐、互动体验等创新项目,重点在三个大景区、庄浪梯田建设主题化商业场所,打造休闲娱乐聚集区。
四、创新优化载体运营模式
(一)区域整合模式,跨区域界限联动发展。以大景区为主体,实现文化旅游产业链跨行政区域的联动,在更大的地理范围内优化配置旅游资源,充分释放“管委会+旅游开发公司”运营活力,着力解决资源多点分布、多头管理,实现统一开发运营。
(二)产业融合模式,跨产业边界联动发展。以全市各A级景区为主体,以“文旅+”“+文旅”为途径,大力推进与商贸、体育、养生、教育、科研等行业领域的深度融合,构造大文旅产业链良性循环。
(三)主题引领模式,以文化创意创造旅游新价值。以全市乡村旅游景区为主体,深化文旅主题形象和品牌IP构建,以“故事力”活化文化资源,以“感受力”展示文化资本,秀出“节庆主题链”“文化活动秀”,用市场的力量开发打造乡村旅游产品,通过培育旅游企业、培育旅游合作社、招商引进集团公司等多种渠道形成一批乡村旅游经营新主体。
表4-5 平凉“首位产业”创新工程发展目标
指标体系 | 发展目标 | 备注 |
旅游产业增加值GDP占比 | 5% | 预期 |
工业旅游示范基地 | 1个 | 安口窑等 |
研学旅游示范基地 | 3个 | 平凉市中小学研学旅行营地(基地)等 |
体育旅游示范基地 | 1个 | 海寨沟景区等 |
智慧旅游示范景区 | 1个以上 | 崆峒山大景区等 |
国家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 新增1个 | 界石铺红军长征毛泽东旧居纪念馆等 |
自驾车营地 | 6个 | 莲花台房车露营地等 |
旅游星级民宿 | 300套以上 |
|
旅游休闲街区 | 1—2个 | 崆峒古镇、梁坡水街等 |
表4-6 平凉“首位产业”创新工程重点项目(单位:亿元)
项目名称 | 建设内容 | 投资 | 实施单位 |
平凉海寨沟创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项目 | 规划占地面积45.5平方公里。主要建设内容包括建成滑雪滑草场、生态绿化、苗木繁育、清洁型小流域综合治理、设施农林、生态养殖、农产品加工、养生养老基地、生态养生度假休闲旅游观光及园区游客服务中心、售票中心、旅游厕所、停车场、住宿接待中心等配套服务设施建设。 | 9.86 | 平凉鑫新 农林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 |
莲花台房车露营地及汽摩赛道建设项目 | 该项目计划分期实施:一期计划投资0.2亿元,主要修建房车营房、汽车摩托车赛道(P房)、帐篷营地、汽摩维修中心、接待中心、生态停车场、环保厕所及绿化亮化等基础工程;二期计划投资1.3亿元,采取PPP模式、吸纳社会资金以股份制或通过招商引资形式完成星级酒店、餐厅、超市、儿童游乐园、观光园、采摘园等项目建设。 | 1.5 | 华亭市 人民政府 |
崇信县龙泉寺景区提升建设项目 | 建成集崇信地域特色及农副产品、旅游产品展销的商品一条街,配套吃、住、游、购、娱等基础设施;按照5A景区标准,借助龙泽湖水利风景区打造滨河景观带,修建骑行慢游绿道、水上娱乐等项目,进一步完善龙泉寺大景区公共服务设施,提升龙泉寺大景区服务等级。 | 2 | 崇信县 人民政府 |
山湾道养乡村旅游度假区建设 | 完成陈家洞—葛家洞景区游览方式、服务设施、体验活动整体提升;打造道医养生谷,完成道仙居、药浴山庄、青蒿科普园等项目的打造和环境的总体提升;打造花溪谷,完成度假及服务设施的构建,水环境提升等;打造包括不同主题的梯田人家若干处;打造陈堡道养田园综合体,完成中草药农业产业园区,以及神农本草铺、道修苑、五味药圃、四气食疗调理中心等旅游项目。 | 2.01 | 庄浪县 人民政府 |
云崖小镇建设 | 打造丝路云崖,包括石桥驿站、驼铃集市、万国食汇等丝路主题体验项目的建设;打造红色云崖,包括关山剿匪演艺、地下党活动旧址、红色记忆活态博物馆等红色主题项目的建设;打造禅意云崖,包括禅修酒店、大千民宿、禅语林等佛禅文化主题项目的建设。 | 3 | 庄浪县 人民政府 |
①在印象水洛城建成游泳馆1处,建筑面积1216平方米,设置游泳池水处理、空气源热泵、男女泡池、换衣间等功能区,配套相关附属设施。②建成游乐园1处,占地12亩,购置安装彩虹滑道、梦幻骑士过山车、旋转木马、海盗船等娱乐设施,配套绿化、亮化、美化等。③建成餐饮服务、商贸购物、康养健身、文化展演等功能区和特色小吃一条街、文旅商品一条街、书画古玩一条街等特色街区,配套完善相关设施,打造集业态齐全、功能完善的文旅康养综合体。 | 1.5 | 庄浪县 人民政府 | |
静宁县悬镜湖湿地公园开发保护项目 | ①湿地科普游乐区,在悬镜湖东侧对现有湿地进行景观恢复,科学配置植物种类,规划鸟类栖息地。②生态农业观光区,悬镜湖南北面山及周边空闲万亩山地进行植树造林绿化工程,发展果林观光。③文化创意休闲区,环湖沿岩区域,围绕悬镜湖进行文化艺术创意,布置展现静宁千年历史文化内涵的文化主题景区。④乡村服务接待区,在312国道和青兰高速沿线乡村发展农家乐,把司桥村打造成一个乡村服务接待基地,配置停车场。 | 2.8 | 静宁县 人民政府 |
静宁县仙人峡生态旅游区建设项目 | 主要建设“一带、四板块”,“一带”即仙人峡峡谷景观带,“四板块”即入口综合服务板块、峡谷山水观光板块、时尚运动探险板块、乡村农园休闲板块。按照4A级景区建设标准,拓展景区游览空间,打造特色乡村主题休闲与度假设施,提升仙人峡生态旅游区休闲度假品质,完善旅游区内部场馆设施建设,塑造平凉休闲农业旅游新品牌。 | 3.2 | 静宁县 人民政府 |
关山研学旅游基地建设项目 | 建设关山研学旅游基地主楼一座,停车位300个,功能涵盖关山动植物、地质研究(为周边学生开展研究服务)。 | 1 | 华亭市 人民政府 |
莲花台景区观光缆车(索道)建设项目 | 在玄凤山景区修建索道1处,莲花台修建观光缆车一处。 | 3.8 | 华亭市 人民政府 |
莲花台风景名胜区文创中心项目 | 在景前区修建建筑面积为47932平方米,在秦史文化风情大道以北建设一处集文化休闲、时尚购物、餐饮娱乐为一体的文化创意综合体,建筑以秦汉风格为主,恢弘大气,主要作为文化旅游产品设计、研发、制作及销售的场所。 | 2.85 | 华亭市 人民政府 |
关山旅游风情街及游乐园建设项目 | 一是建成占地面积16737平方米的关山旅游风情街1条,引入流动商铺,季节性举办文化集市,丰富旅游业态,增加风情街梦回秦汉游行宣传队、莲花灯祈福、流动夜景酒吧等夜游体验项目;二是建成占地12000平方米的儿童综合游乐园,滑梯、空中飞椅、轨道小汽车等游玩设施;三是引进方特等知名品牌的大型儿童游乐园落地景区。 | 3.6 | 华亭市 人民政府 |
泾州丝路驿站项目 | 主要建设丝路客栈、禅修院、禅医馆、休闲影院、放生水景、云江智明雕塑等景观设施,配套实施小品街雕、绿化亮化、公共厕所、水电渠等设施。 | 1.8 | 泾川县 人民政府 |
崇信县老爷山旅游景区开发建设项目 | 开发建设老爷山景区公园,配套建成游客接待中心、停车场、生态种植园,形成民俗体验区、休闲养生区、旅游观光区等。 | 3 | 崇信县 人民政府 |
第四节 实施“全域旅游”创建工程
以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市”为目标,按照县级突破、抓县推市的总体思路,明确平凉市全域旅游创建路径,力争规划期末创建成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市,以“全域旅游”品牌和理念切实推动平凉文化旅游和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明确全域旅游品牌创建路径
按照“抓县推市、县级突破、市级收官、乡村示范”的总体思路推进平凉市全域旅游示范市的创建工作,集中力量抓好县级创建工作,市级侧重抓好顶层设计、统筹协调、督导考核。
二、确定全域旅游创建时间表
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市实施“三步走”战略:“一年布局”,即2021年全市层面的规划统筹,以《平凉市全域旅游发展规划》为总揽,加快制定《平凉市全域旅游示范市创建工作实施方案》及《平凉市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市考核办法》,完成各县(市、区)全域旅游发展规划编制和《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实施方案》制定,在巩固崆峒区成功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的成果基础上,推广“崆峒经验”,力争华亭市、泾川县、崇信县、庄浪县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力争静宁县、灵台县创建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力争2021年泾川县、崇信县通过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华亭市、庄浪县通过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三年成型”即2022—2023年,力争华亭市、庄浪县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力争静宁县、灵台县创建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实现平凉市所有县(市、区)成功创建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五年实现”即到2025年,力争实现70%以上的县(市、区)达到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标准,平凉市正式创建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市。
三、完善全域旅游体制机制
(一)建立健全平凉市全域旅游发展领导小组和联席会议制度。由平凉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成员包括市级职能部门和各县(市、区)党委、政府,形成党政统筹、齐抓共管、各部门联动的全域旅游领导格局。
(二)完善平凉市全域旅游考核指标和奖惩制度。明确全域旅游任务分工、工作职责、负责部门、完成时限,制定分阶段的平凉市全域旅游考核办法,强化评价结果应用,对成功创建的国家和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国家A级景区、度假区、星级酒店、特色小镇、美丽乡村等品牌项目给予奖励。
四、推进全域旅游重点项目
(一)融入国家战略的重点项目。积极推进与长城、长征、黄河三大国家文化公园相关项目和与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等相关的重大项目工程,积极争取国省政策和资金支持。
(二)省列重点文旅规划项目。包括崆峒山、大云寺·王母宫、关山大景区建设项目和全市文旅康养基地打造项目。
(三)其他相关文旅项目。新建和提质增效一批重点项目,包括泾川温泉度假村建设、海寨沟景区开发、龙泉寺景区扩容、皇甫谧养生服务中心等。
五、推广全域旅游精品线路
(一)推出一条“问道崆峒”全域文旅大环线。整合平凉全市代表性文旅资源,依托高速路、自驾廊道等交通干道,串联崆峒山、大云寺·王母宫、云崖寺、龙泉寺、莲花台、古槐王、海寨沟等各县(市、区)重点项目。
(二)整合三条区域主题游线。根据平凉市文旅项目分区特点,打造东部历史人文养生游线、中部关山生态养生游线、西部田园乡村养生游线。
(三)打造五条特色主题游线。整合文化、康养、乡村、红色旅游资源,推出“精品丝路”文化古迹游线、“问道养生”游学康养游线、“问道礼佛”祈福纳祥游线、“乡村记忆”民俗体验游线、“激情岁月”红色记忆游线。
(四)联动五条跨区域游线。加强平凉市于周边区域的文旅联动,共同推出“千年丝路”多彩文化体验游、“百里关山”生态文化休闲游、“长征之路”红军会师体验游、“寻根问祖”始源文化探秘游、“陇东高原”文化民俗体验游。
表4-7 平凉“全域旅游”创建工程发展目标
指标体系 | 发展目标 | 备注 |
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 | 2—3个 | 华亭市、庄浪县等 |
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 | 1—2个 | 崆峒区、泾川县、崇信县等 |
新增国家4A级景区 | 2—3个 | 莲花台景区、麻庵森林康养小镇、朝那湫景区等 |
全市A级景区总量 | 40个 |
|
表4-8 平凉“全域旅游”创建工程重点项目(单位:亿元)
项目名称 | 建设内容 | 投资 | 实施单位 |
全域旅游标识建设项目 | 项目概算总投资2000万元,计划在华亭市各高速入口、各乡镇主要干道路口设立旅游宣传广告牌,对华亭各个景区进行宣传。 | 0.2 | 华亭市 人民政府 |
荆山顶—皇甫谧文化园观光缆车建设项目 | 建设皇甫谧文化园至荆山缆车通道,总长度为5.5公里,打造空中观光旅游线路。 | 1 | 灵台县 人民政府 |
灵台县朝那镇皇甫湾开发建设项目 | 开发朝那三里皇甫谧故里皇甫湾这一历史人文景观,重修皇甫谧故居及“歇马店”、“车头坡”、“王室”等景点,修建景观台、汉代风格小院、游客接待中心等,建成晋汉风格仿古文化街一条,重现皇甫谧生活原貌,配套餐饮、住宿功能,全方位提升皇甫谧故里皇甫湾旅游接待档次和水平。 | 1 | 灵台县 人民政府 |
“古灵台”景区改造提升项目 | 以现存“灵台”为中心,重新规划设计,拆除瓷砖等现代建筑元素,保护文化长廊古碑,融入古商周文化元素,扩建原古“灵台”,充分发掘商周文化资源和古“灵台”遗址更深层次的历史资源,对现有的文王祭天台、鹤来亭、碑林等一系列遗址和建筑设施进行改建、新建,并配套服务设施。 | 1 | 灵台县 人民政府 |
荆山·皇甫谧文化园人行步道建设项目 | 打通荆山东沟湖至皇甫谧文化园道路,建成长20公里、宽4.5米的荆山—东沟湖—高志山—书台山—皇甫书窑—皇家花园—皇甫谧文化园人行步道,进行美化、装饰,形成景观风情带,打造“滨水休闲·森林漫步”休闲旅游点。 | 1.5 | 灵台县 人民政府 |
古灵台荆山森林公园—皇甫谧文化园旅游道路建设 | 打通荆山东沟湖至皇甫谧文化园道路,建成长20公里、宽6米的荆山—东沟湖—高志山—书台山—皇甫书窑—皇家花园—皇甫谧文化园旅游道路,进行美化、装饰,形成景观风情带,打造“滨水休闲·森林漫步”旅游点。 | 1.5 | 灵台县 人民政府 |
皇甫谧文化园至朝那三里皇甫湾道路建设项目 | 对皇甫谧文化园至朝那三里的公路进行拓宽改造提升,对道路周边景观进行规划打造,形成旅游专线,改善县内旅游道路交通环境。 | 2 | 灵台县 人民政府 |
灵台县文王画卦山景区项目 | 依山势着力打造北玄武周易文化展示区、南朱雀周易文化娱乐体验区、西白虎周易山水探源游览区、东青龙周易研究交流区及山顶八卦广场朝拜区五个功能区。 | 8 | 灵台县 人民政府 |
静宁县万亩梨园风情带建设项目 | 依托G312便利的交通条件及两侧早酥梨特色产业带和乡村资源,充分挖掘沿线民俗文化、丝路文化和红色文化,构建“一带三主题”的发展空间带,以G312梨园风情带串联沿线大路村、李堡村、七里村、高堡村和继红村等美丽乡村资源,形成生态民俗、丝路古堡、红色小镇三大主题景观区段,主要建设内容有:万亩梨园风情绿道、丝路古堡、丝路驿站、梨园风情村落、九龙山民俗文化园等。 | 2.3 | 静宁县 人民政府 |
平凉市静宁县35°苹果谷旅游景区建设项目 | 完成35°苹果谷入口建设,爱情谷、欢乐谷、科技谷、神秘谷及其民俗村为重点的核心区建设,增加观景和休息设施,优化提升苹果博览园及周边环境景观。 | 2.87 | 静宁县 人民政府 |
静宁县葫芦河流域田园综合体建设项目 | ①苹果驿站—旅游综合服务中心建设,总占地面积45亩;接待中心5000平方米,其他商业配套5000平方米,采用绿色建筑方式及EED建筑标准结合。②苹果天地,总占地面积30亩,建筑面积13000平方米。设置文化展示、农夫集市、工艺品街、美食街等空间,开辟农夫集市,作为游人体验售卖、物品交换的场所。③红苹果温泉度假酒店,以苹果温泉为特色,打造与乡野生态环境高度融合的田园度假酒店,为宾客提供生态化、特色化、高品质的休闲度假体验,占地面积75亩。④田园文创公社,创造共享式的田园社区,占地面积90亩,建筑面积30000平方米,打造绿色、生态、低碳、健康、可持续的生活方式。 | 3.2 | 静宁县 人民政府 |
在皇甫谧文化园核心区正门,建造“两区三厅”,即购物区、特色餐饮区、综合服务大厅、地方特色产品推介厅、休息大厅;打造“四个平台”,即皇甫谧旅游产品营销平台、旅游信息平台、旅游服务平台、交通服务平台。规模为一主两副式平层仿秦汉风格建筑。 | 1 | 灵台县 人民政府 |
第五节 实施“乡村文旅”振兴工程
全域一体推动全市乡村旅游示范县、文旅振兴乡村样板村、精品线和聚集区建设,着力打造具有乡愁记忆本色、田园牧歌特色、民营民富亮色、人间烟火气色的西部知名乡村旅游目的地。
一、做好规划文章,推动乡村旅游特色化发展
(一)强化目标引领。加快搭建全市乡村旅游发展总体框架和休闲农业产业支撑体系,构建崆峒—泾川现代农业文化体验区,华亭—崇信—灵台花卉观赏避暑度假区,庄浪—静宁梯田苹果景观休闲采摘区等三大乡村旅游片区,打造一批不同区域、不同季节、不同主题的乡村旅游项目和精品线路。
(二)强化规划引导。坚持“先规划、后开发,无规划、不开发”,把乡村旅游纳入各地城乡总体规划,根据各县(市、区)的特色,每个村的条件,发挥比较优势,做足特色文章,实现一县一品牌、一镇一特色、一村一风韵。
(三)强化理念引入。深入贯彻“以农耕文化为魂,以田园风光为韵,以村落民宅为形,以生态农业为基”的“四以”风向标,紧扣乡村旅游“富裕乡民、提升乡貌、留住乡愁、文明乡风”的“四乡”度量衡,把资源转化为乡村旅游吸引物,把传统农业转变为高附加值的休闲农业和创意产业。
(四)强化模式推广。积极推广乡村创客模式、民俗村模式、田园综合体模式、民宿IP带动模式、艺术研学创意乡村模式、景村一体化互补共建模式、美丽乡村模式、写生基地模式等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引领乡村旅游特色化、差异化发展。
二、做好建设文章,提高乡村旅游供给质量
(一)丰富业态产品,培育旅游乡村特色。拓展消费边界,创新“乡村+康养、潮流、研学、疗愈、文创”等新业态,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发挥“独一份”“特别特”“错峰头”优势,大力推进平凉红牛、苹果、蔬菜、中药材等特色产业向旅游产品转化,建设康养度假、餐饮住宿、休闲娱乐、户外运动、互动体验等服务设施和项目。
(二)完善基础配套,提升乡村景点成色。大力实施乡村旅游服务设施提升工程,对照国家旅游景区标准,配套建设游客服务中心、停车场、旅游厕所、医疗救急站、农副特产商店、旅游标识标牌等基础设施。加快交通干道、重点旅游景区到乡村旅游景区的道路交通建设,推进自驾车营地、交通驿站、风景廊道建设,形成方便快捷的乡村旅游通道。
(三)强化文化植入,保持乡村民俗本色。保留老建筑、老物件、老技艺、老照片,建设乡村记忆馆、村史馆、博物馆、体验馆,让“文化符号”成为乡村旅游的品牌标识。加强乡村庙会、节会、习俗活动的传承保护和开发利用,鼓励扶持民间艺术演出组织发展,创新崆峒笑谈、曲子戏等内容形式,改编成乡村舞台、小剧场、小茶馆等乡村旅游活动场所演出剧目,丰富游客乡村旅游体验。
三、做好运营文章,转变乡村旅游发展方式
(一)搭建发展新平台。集中打造“陇上乡遇”乡村旅游品牌项目,鼓励 4A 级以上景区与周边乡村联动。大力扶持第三方服务机构,发展乡村实体众创空间、孵化基地,开发建设在线孵化平台;建设文旅乡村乡民教育中心,提升村民参与旅游的能力和素养,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合作社。
(二)探索开发新途径。按照旅游景区带动型、城乡融合发展型、旅游通道依托型、休闲度假养生型、古镇村落特色型、民族民俗体验型等多种类型,因村制宜,大力推进乡村旅游建设加速增量,形成聚焦效应。
(三)建立投资新模式。推广泾川县管理运营郑家沟景区的经验和模式,多方借助外力,用市场的力量开发打造乡村旅游产品,通过培育旅游企业、培育旅游合作社、招商引进集团公司等多种渠道形成一批乡村旅游经营新主体,加快建立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和社会投入为主体的多元化投入机制。
表4-9 平凉“乡村文旅”振兴工程发展目标
指标体系 | 发展目标 | 备注 |
创建国家3A级乡村旅游景区 | 20个 | 庄浪县石桥村、华亭市大南峪村等 |
创建省级乡村旅游示范县 | 2个 | 泾川县、庄浪县等 |
建设省级乡村振兴文旅样板村 | 42个 | 崆峒区贾洼村、泾川县城刘村、静宁县继红村、庄浪县陈堡村、灵台县康家沟村、崇信县黄花塬村、华亭市东沟社区等 |
新增乡村旅游精品示范户 | 100家 |
|
表4-10 平凉“乡村文旅”振兴工程重点项目(单位:亿元)
项目名称 | 建设内容 | 投资 | 实施单位 |
贾洼虎山生态园(续建) | 虎山生态园分为八大功能区:①休闲体验采摘区:占地约60亩,修建20座日光温室,一座连栋大棚。②窑洞农家餐饮区:占地80亩,修建原始、生态窑洞农家乐6处,硬化道路5公里,修建水渠2公里,排洪渠2公里,护坡2000米,人行道踏步1500米。③梯田花海观赏区:占地约150亩,种植各式花草,布置风车观景台。④动物养殖观光区:占地约50亩,养殖各种观赏动物。⑤生态农家福利院:占地60亩,建设虎山康居园一处。⑥垂钓休闲娱乐区:占地约60亩,修建垂钓区、游客休息区、自助烧烤区。⑦长青树种育苗区:占地150亩,对景区、周边道路进行绿化、美化。⑧户外拓展运动区:占地40亩,修建停车场、景观大门、户外运动基地,在进入园区道路修建吊桥一处。 | 0.8 | 崆峒区 人民政府 |
灵台县密须古城百里红牛小镇产旅融合建设项目 | 发掘整理密须文化,包装宣介密须故事;修葺改造古城风貌,建设特色文化古城;开发“三女峰”“烂牛湾”“李元谅料马台”和“大华沟”、新集水库等景点,再现“密城秋望”景观;编排演艺节目,开展特色演绎;发展红牛规模化养殖,建设万头红牛小镇;开发特色美食,完善民宿设施,发展体验式乡村旅游。 | 8 | 灵台县 人民政府 |
灵台县农业观光田园休闲旅游建设项目 | 依托独店镇姚景果业示范区,建设养生农庄、私人果园,延伸姚景果业示范区旅游链条,修建游览道路、制作包装保鲜用品、攀爬采摘工具,为游客提供三月赏花、十月采摘的多形式旅游服务项目。对中台镇杨村、水泉蔬菜生产区进行升级改造,建成田农艺园、科技示范园、休闲垂钓园,配套建设20户星级农家乐,供旅客观光、休闲、养生体验。 | 1 | 灵台县 人民政府 |
韩店镇石桥村省级乡村旅游样板村建设项目 | 修建游客中心、停车场、当地农特产品销售中心等硬件设施,对现有旅游厕所进行改造或重建,修建农家乐或小吃点和娱乐设施,建成占地面积约240亩梯田花海,打造一批留住乡愁的人文景观,同时建设方便快捷的现代旅游服务设施。 | 0.6 | 庄浪县 人民政府 |
通化镇陈堡村省级乡村旅游样板村建设项目 | 硬化拓宽景区道路及村内巷道,打通东接永宁葛家洞西连苏庄公路的旅游线路,并对景区周边的农户房屋进行改造,修建景区及村庄排水及排污设施。修建当前缺少的游客中心、停车场、当地农特产品销售中心等硬件设施,对现有旅游厕所进行改造或重建,修建农家乐或小吃点和娱乐设施,完善“吃、住、行、游、购、娱”等要素。 | 0.6 | 庄浪县 人民政府 |
陈家洞景区—陈堡村休闲带建设项目 | 扩展陈家洞景区—陈堡村连接道路1.2公里,沿线建成度假酒店及度假别墅、体验帐篷50个,配套建成旅游厕所、停车场等设施,建成陈堡村山上公园至陈家洞景区入口观光索道3条。 | 1.5 | 庄浪县 人民政府 |
云崖寺景区—石桥村观光体验景观带建设项目 | 建成石桥至云崖寺景区2.2公里景观道路1条,改造佛沟门老村庄,建成游客集散中心一处,配套完成停车场、旅游厕所、河堤治理等设施,拓宽硬化云崖寺后山道路7.5公里,沿线建成观光厅、观光走廊等。 | 2 | 庄浪县 人民政府 |
静宁县乡村旅游建设项目 | 依托各乡镇不同村落的区位条件、特色资源和市场需求,在全县美丽乡村工程建设基础上,打造景区依托型、田园观光型、休闲度假养生型、农耕民俗体验型等类型的乡村旅游产品,扶持建设一批生态良好、基础完善、特色鲜明的旅游示范村和旅游专业村,全县重点建设25个旅游专业村。重点建设道路、旅游厕所、停车场、农家乐、景观节点、塘坝、标识标牌等。 | 1.2 | 静宁县 人民政府 |
规划占地面积约27平方公里,建设内容包括旅游基础餐饮、住宿、娱乐、购物,旅游拓展服务耕读研学、山地赛事、森林康养,以及旅游融合发展产品农林立体经济暨旅游餐饮食材生产基地,有机农林旅游商品研发生产基地等。 | 5.356 | 崆峒区 人民政府 | |
永红村翟家沟旅游开发项目 | 修建鱼塘7个,占地面积15亩;新建农家乐2处,占地面积5亩,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利用现有的苹果园、桃园、设施蔬菜、樱花园开展旅游观光、农事体验。 | 1 | 崆峒区 人民政府 |
赵家山民俗文化村项目 | 规划面积133241平方米,建筑面积26583平方米,道路及停车场占地3376平方米,提供民俗体验、康养休闲设施。 | 1.45 | 华亭市 人民政府 |
第六节 实施“文旅康养”倍增工程
贯彻落实“健康中国”战略目标,围绕建设全省文旅康养基地,推进“文旅”和“康养”深度融合,因地制宜打造一批集游文医养食宿购于一体的综合文旅康养项目、基地、小镇,延伸文旅康养产业链,加快发展旅居康养服务业,打响“养生平凉”品牌。到2025年,全市文化旅游康养产业增加值达到60亿元以上,实现倍增目标,把文化旅游康养产业培育成为“十四五”文化旅游新的增长点,努力把平凉建设成国内知名养生胜地。
一、发展运动康养产品
整合体育、旅游、文化等资源,依托崆峒山、莲花台、海寨沟、庄浪梯田、崆峒武校等载体,实施莲花台房车露营地及汽摩赛道、百里梯田景观大道、山地自行车、探险栈道、健身步道、户外拓展营地、露营地、垂钓、跑马场、运动场等运动设施、设备配套建设项目,集中打造群众登山健身运动基地、山地自行车摩托车运动基地、冰雪运动基地、户外运动基地、崆峒武术养生拳教学基地,开发集体育、赛事观摩、旅游度假、休闲娱乐、康养为一体的体旅融合产品,提升“体育+旅游+康养”体验品质。策划举办“侠客行·问道崆峒”金庸小说武林大会、庄浪梯田马拉松越野赛、“关山难越”旅游杯越野邀请赛等系列赛事活动,大力发展参赛游、观赛游,打造文旅康养产业新增长点。
二、开发中医康养产品
充分发挥中医在治未病、慢性病管理、理疗康复的独特作用,依托皇甫谧针灸、佛道养生文化及关山林区医药生物、中药材种植等资源,大力推广特色中医诊疗养生、现代健康管理等服务进景区,建设崆峒山养生体验馆、皇甫谧针灸康养园区、关山中医药产学研合作示范基地等,常态化举办皇甫谧针灸技能培训、养生知识讲座,打造集旅游、观光、医养、科研为一体的综合业态。定期举办皇甫谧针灸文化节等养生及中医药文化旅游节事活动。培育中药材种植、药品和养生食品加工制造、医疗美容、养老陪护等康养业态,推进开展医疗旅游住宿接待服务。完善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提升发展中医药医疗保健服务业,促进中高端养生养老机构、居家社区养生养老服务业和文旅产业嵌入式创新融合,建设全省乃至西北令人向往的旅居养老基地。
三、打造森林康养产品
充分利用平凉优良生态、气候资源,融入旅游、休闲、医疗、度假、娱乐、运动、养生、养老等健康服务新理念,依托崆峒山、云崖寺、莲花台、五龙山、唐帽山等生态型景区及林区周边,配套开发建设黄寨红牛小镇、西华秦风康养小镇、安口陇窑陶瓷康养小镇、麻庵森林民俗康养小镇、韩店石桥度假康养小镇、月光梯田康养小镇等一批集合生态、避暑、度假主题的多元文旅康养小镇,布局森林避暑度假营地、森林养老疗养康复中心、森林氧吧剧场、森林茶餐厅等业态,开展保健养生、康复疗养、健康养老、避暑度假等多元服务。
四、开发温泉康养产品
实施泾川温泉小镇、海寨沟温泉康养项目,推进“温泉+综合游乐”“温泉+滑雪场”开发,建设温泉康养馆、温泉亲子乐园、温泉康居酒店、温泉风情街、温泉冰雪度假基地,打造一系列以温泉康养为核心主题、休闲旅游为消费支撑的温泉旅游项目集群。
表4-11 平凉“文旅康养”倍增工程发展目标
指标体系 | 发展目标 | 备注 |
文化旅游康养产业增加值 | 60亿元 | 预期 |
体育旅游示范基地 | 1—3处 | 崆峒山、海寨沟、庄浪梯田大道等 |
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基地 | 2个 | 关山大景区、皇甫谧文化园等 |
森林康养基地 | 1—2处 | 莲花台景区、五龙山景区、云崖寺景区 |
表4-12 平凉“文旅康养”倍增工程重点项目(单位:亿元)
项目名称 | 建设内容 | 投资 | 实施单位 |
平凉崆峒医养建设项目 | 该项目总建设用地面积273.5亩,以汉唐风格为主,绿荫林立,主要开展全自理、半失能、失能老人养护康复、健康体检、慢性病防治、中医理疗及智慧健康管理等服务,配套健康生活站、健康能源站、膳食课堂、阳光课堂以及各种休闲娱乐场所,打造集预防调理、治疗康复、护理关怀、养生保健、文化修身、健康旅居于一体化的养老社区。 | 20.2 | 平凉市城乡发展建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 |
泾河北岸康养旅游度假村 | 项目位于庙底下村北路以南,泾河北路西延伸段以北,韩家沟桥以东,民兵营以西(A01-01、A01-03、A02-01、A02-05、A03-02地块),拟用地面积485.85亩(净地),规划建筑面积55万平方米,拟建框架结构5-15层养生养老居住小区,按照“自然园林”的布局,传统的建筑风格组群形态,以道养文化为主题,打造休闲、养生养老为一体的生活度假区,提供全方位养生保健等服务。配套地下停车场、景观、道路等基础设施。容积率2.0、建筑密度30%、绿地率40.0%。 | 32.38 | 市文旅投 公司 |
崆峒古镇东路康养小镇 | 该项目以科技文化打造古镇亮化,把康养小镇打造成西北一流的夜经济发展康养小镇。通过优化照明功能等措施,改善游客夜游体验,进一步展现古镇文化内涵,实现建筑与人文有机融合。 | 3 | 市文旅投 公司 |
平凉中心城区泾河流域生态湿地修复保护项目 | 规划面积3000亩,位于泾河流域崆峒区段的龙隐湿地、八里湿地、虎山湿地和崆峒湿地。内容为湿地保护修复和生态休闲区建设。完成4个湿地节点绿化842亩,建成护岸林18.9公里,在龙隐湿地周边建设人工湿地1处600亩,建成湿地文化长廊37.3公里、生态停车场36000平方米、游览步道80公里、旅游服务岗亭12个、亲水平台8个。 | 3.74 | 崆峒区 人民政府 |
关山民俗康养森林小镇项目 | 在麻庵后景区建设占地338016.9平方米的以“养生”为主题,以“康养、体验、观光”为特色,依托麻庵村、三角城、旧城等典型的关山村落民居旧址进行整体改造,建成独具关山民俗文化特色的集森林康养、避暑休闲、民俗体验、自驾营地等多功能为一体的森林旅游综合体和健康养生区,配套开发以养生、药膳、中医理疗为主体的系列旅游产品,满足风景区游览、餐饮、住宿等服务功能。建筑面积31444平方米,其中停车场2659.9平方米。 | 6.65 | 华亭市 人民政府 |
庄浪县文旅康养综合体建设项目 | 在县城紫荆路东段新建文旅康养综合体一处,总占地24.82亩,建筑面积36600平方米,主要建成民俗风情街、游客服务中心、民俗住宿、演艺剧院等,实施护坡加固等附属工程,配套相关设施设备,完成绿化、亮化、美化。 | 4 | 庄浪县 人民政府 |
庄浪县关山大景区综合开发项目 | ①维修云崖寺后山车道10公里、韩店镇卫生院至郑河上寨村道路10公里,新建韩店镇石桥村至云崖寺旅游专道3.6公里,改扩建关山大景区内部电瓶车道20公里。②新建精品酒店2处、民俗客栈10处、自驾车帐篷营地2处,配套完善相关设施。③在韩店镇石桥村、通化镇陈堡村各新建丝绸之路“新驿站”综合体一处,建筑面积6930平方米,并新建旅游厕所、生态停车场各1处;购置经营性小木屋。④在郑河乡上寨村新建滑雪场、在大景区周边村庄建成骑马场、趣味自行车、农事体验园、药浴、禅行道修养生等基地。⑤在云崖寺、朝那湫、陈家洞景区建成光纤通讯、大数据中心、视频监控、智能导览、票务闸机、虚拟VR观景区、安全监测等智慧旅游设施。⑥配套完善旅游厕所、停车场、垃圾处理、排污、环境保护等设施。 | 11 | 庄浪县 人民政府 |
庄浪县避暑养生谷建设项目 | 在通化镇陈堡村至陈家洞区域新建滑草场1处,配套滑草跑道、升降电梯、生态停车场及其它附属设施;新建度假别墅、帐篷酒店、四气食疗调理中心各1处,建成观光小火车运营基地;在沟道宽面处打造休闲垂钓娱乐为一体的浅缓区1处,修建休闲凉亭4座,完善“陌上花海”基地设施;利用现有门店,改造建设陈堡村小吃一条街,发展拔罐、推拉等中医疗养店;配套完善各种公共设施。 | 1.5 | 庄浪县 人民政府 |
关山月光梯田小镇 | 重点打造“秀美山川第一锄”主题景观,“60记忆”上寨公社、“当代愚公”研学旅行基地、梯田“AR影院”、“战天斗地”梯田建设体验园、“276”纪念广场,“劳模村寨”主题民宿、“乡土庄浪”民俗风情街区、“七彩关山”梯田花海、梯田滑轨、滑雪场等旅游体验项目。 | 4.75 | 庄浪县 人民政府 |
庄浪百里梯田景观大道建设 | 利用现有道路提升梯田大道景观50公里,完成山花浪漫影视主题村、文家峡自驾车主题村、大峡-小峡乡村运动主题村、梁河梯田牧歌主题村和中庄十里桃林主题村的景观环境提升、休闲服务设施构建;结合沿线的旅游景区、旅游小镇、旅游村落等构建10个梯田服务驿站。 | 6.5 | 庄浪县 人民政府 |
泾川温泉小镇大景区项目 | 本项目用地面积308015.40平方米(约462亩),总建筑面积为 84000平方米,由七大板块构成,为温泉酒店、湿地公园、温泉风情街、瑶池仙境、民俗生活馆、温泉康养馆、温泉农业示范基地。 | 7.7 | 甘肃城乡投文旅产业有限公司 |
灵台县独店镇针灸小镇建设项目 | 以独店镇张鳌坡村为核心区,充分利用皇甫谧文化园AAA级旅游景区的地理优势,在文化园西侧建设占地180亩的皇甫谧针灸专科医院,购买配套相关医疗器材,建立以针灸、艾灸、刮痧、按摩、拔罐、足疗等为主的中医药养生体验,设立床位120张;建设皇甫谧艾草堂和乡村酒店、特色民宿、特色小吃一条街等设施;计划配套对张鳌坡村190户小康屋按照魏晋风格进行改造提升,并对房前屋后进行绿化,以促进乡村旅游的发展。 | 3.8 | 灵台县 人民政府 |
皇甫谧针灸康养中心建设项目 | 在皇甫谧文化园东侧,建设仿秦汉风格的古建筑四层,开展中医针灸、拔罐、刮痧、药浴、推拿、导引、太极拳、禅修等为主的康养理疗服务。 | 0.6 | 灵台县 人民政府 |
皇甫谧艾草加工生产厂建设项目 | 按照“七心一区”即产品研发中心、生产中心、品质监测中心、仓储中心、物流中心、销售中心、行政办公中心及生活服务区,在张鳌坡建成集研发、生产、销售为一体的综合性艾草加工生产企业。 | 1 | 灵台县 人民政府 |
庄浪县东城区全民健身活动中心建设项目 | 在县医院新址以北,新建占地面积82亩全民健身活动中心一处,建成2万座看台的室外8分道田径场(内含11人制足球场)、3500座看台的室内全民健身综合馆1栋,配套附属设施。 | 1.2 | 庄浪县 人民政府 |
庄浪县北城区南、北滨河路延伸段健身步道建设项目 | 分别在县城北城区南、北滨河路延伸段建设健身步道,总长度5.84公里,宽度3米。 | 0.12 | 庄浪县 人民政府 |
体育公园建设项目 | 计划将占地面积300多亩的水上公园进行改扩建后建成体育公园,在保持原有规划布局的前提下,利用空地进行改扩建,主要内容为:一是建成塑胶篮球场1处1000平方米、排球场1处200平方米、网球场地1处800平方米、羽毛球场地2处400平方米、乒乓球场地4处160平方米、彩色沥青健身步道总面积7350平方米(长1225米,宽6米)、健身广场2处1200平方米;二是利用和改造原有笼式足球场、公共厕所、停车场、管理用房等;三是配套建设各类球场围栏、灯光、标识指示牌、排污、垃圾处理、环境整治、相关设施设备购置等。 | 0.25 | 庄浪县 人民政府 |
第七节 实施“基础设施”提质工程
深入推进全域交通网络、厕所革命、智慧文旅、配套服务体系等建设,全面补齐基础设施发展短板,助力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
一、建好大交通,畅通全域交通网络
(一)畅联内部交通网络。构建以干线公路为骨架,以县乡公路为支线的公路网络体系,优化主要景区、乡村旅游点、旅游村的道路条件,打通通往主要景点的“最后一公里”,提高景区的可进入性,实现全市3A以上旅游景区(点)公交或客运班线全覆盖,加快完善旅游目的地客运交通基础设施体系和多元化旅游出行接驳体系。
(二)创新特色交通模式。结合地方特色因地制宜在高速公路服务区增设休憩娱乐、旅游信息、房车车位等设施,建成一批特色主题服务区;积极推动自驾体系建设,实施最美关山道、庄浪百里梯田大道、泾河生态风光带、环崆峒山自驾车景观廊道及自驾车营地建设;绿化城市道路,沿交通干线两侧建设景观绿带,配以休闲健身步道、景观小品等设施,构建舒适、宜人的绿色慢行网络;依托重点景区景点,建设景观步道、亲水绿道、低空观光点等,形成“水陆空”立体式特色交通体系。
二、保障大民生,持续深化“厕所革命”
以政府投资为主,社会化建设为辅,大力推进旅游厕所建设和监督管理。
(一)高度重视,完善旅游厕所布局。在景区景点、乡村旅游点、重点街区、广场、游客聚集地等重点场所修建公共厕所,提高旅游厕所建设数量和质量等级;重视第三卫生间建设,完善服务功能,满足不同人群需求。
(二)健全制度,加大旅游厕所监管。坚持建管并举,建立专人负责的保洁员合同制,提升旅游厕所服务质量;鼓励以商建厕、以商养厕、以商管厕,探索建立旅游厕所管理公司,给予政策倾斜和扶持。
(三)改善人居,推进农村改厕工作。景区旅游厕所建设与乡村旅游厕所建设并重,实施乡村旅游卫生厕所改造工作,深入推进全市农村“厕所革命”进程;使“厕所革命”成为改善人居环境、建设美丽乡村的“加速剂”。
(四)强化宣传,倡导群众文明如厕。开展文明如厕教育,引导广大游客和社会公民树立良好习惯,形成健康文明的厕所文化;召开“厕所革命”工作技术培训会、推进会、督办会,扩大政策知晓率,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旅游厕所革命工作。
三、用好大数据,加强文旅智慧建设
(一)建设平凉文旅大数据中心。建成各县(市、区)文旅大数据中心,全面提升旅游信息化水平,建设城市、景区、乡村等智慧旅游服务平台,实现涉文涉旅场所智能导游、电子地图、语音导览等智慧化服务;推动停车场、旅游集散与咨询中心、游客服务中心、引导标识系统智能化改造升级;推进旅游厕所数字化建设,实现信息查询、意见反馈等功能。
(二)提升文旅大数据联动水平。构建全市智慧文旅公共服务平台,深化公安、交通、银联、通信运营商等数据共享,对接各县(市、区)文旅部门、景区、旅行社、酒店等相关行业数据,形成信息互通互联、共享查询和数据交换。
(三)深化智慧文旅运营管理。紧紧围绕IP融合创新、颠覆式游客体验、全链路大数据监管平台和互联网思维持续后向运营等建设全域智慧文旅,实现“一个入口游平凉”“一套工具助营销”“一个平台管平凉”。
四、对照大标准,完善文旅服务要素
(一)构建旅游集散服务体系。构建“1+6+N”三级旅游集散服务体系,即1个平凉市级旅游集散与综合服务中心,静宁、华亭、泾川、庄浪、崇信、灵台6个二级旅游集散服务中心,多个景区三级旅游服务点,完善旅游信息咨询场景,有效提供导览、线路、交通、气象、安全、医疗急救等信息咨询服务。
(二)完善全域旅游标识系统。完善旅游交通指引标识系统、旅游区导览标识系统、旅游服务设施标识系统三大系统,全域建立使用规范、布局合理、指向清晰、内容完整的旅游引导标识体系。
五、升级大配套,提升公共人居环境
(一)提升文化氛围。突出平凉“基因”,做好“文化”文章,从平凉非遗、历史事件、民俗风情、地域文化中整理挖掘文化符号,通过文化墙、雕塑、建筑小品等进行体现,打造体现城市历史记忆的景观节点,丰富平凉文化内涵。
(二)提升景观环境。做好崆峒山、关山、泾河、胭脂河等自然山水环境保护,提升城市风貌、公共开放空间等景观质量,做到自然景观“护山治水”,道路规划“环山绕水”,建筑布局“显山露水”,空间组织“依山亲水”。
(三)优化公共配套。提升柳湖公园、南山公园、古灵台·荆山森林公园、紫荆山公园等公共空间,突出文化、休闲、游乐、健身、度假、养生等主题功能,建立绿色多元的开放空间系统,实现居民生活便利舒适。
表4-13 平凉“基础设施”提质工程重点项目(单位:亿元)
项目名称 | 建设内容 | 投资 | 实施单位 |
平凉市王母宫景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 建设景区公路和智慧旅游、旅游厕所及标识系统三部分,其中公路部分新建景区内部连接道路4.47公里(道路长4.253公里,大桥一座217米),实施道路生命安全防护工程1.2公里、边坡挡土墙,新建排洪渠7.75公里;智慧旅游部分配套智能流量监测系统2处、智能监控5处和安防消防、应急救援等景区智慧管理设施;旅游厕所及标识系统部分新建改造生态旅游厕所3处,设置道路标志牌34处、景区内标识牌56处等。 | 0.51 | 平凉市 文旅局 |
朝那湫景区基础设施项目 | 新建前湫至后湫电瓶车道4.6公里,新建防腐木游步道7公里,配套护坡,防排水等安全设施,新建景区大门、游客中心等管理用房2000平方米,修建停车场1处,厕所2座。配套建成景区安防、电力、环卫、导览和信息化建设。 | 1.2 | 庄浪县 人民政府 |
华亭市游客集散中心建设项目 | 在城区和各景区修建游客集散中心,包括主楼及配套设施。 | 1.5 | 华亭市 人民政府 |
Y096蔺家沟至莲花台景区道路建设工程 | 建设一级公路7公里,三级公路41公里,2020年开工新建一级公路7公里。 | 4.96 | 华亭市 人民政府 |
莲花台景区综合开发项目(麻庵片区基础设施建设) | 建成麻庵游客中心,3条主景区旅游道路67公里,景区游步道30公里,木栈道15公里;建设自驾游营地及停车场;新建15座旅游环保厕所,建成管理、导览、导游和推介等信息化系统;配套建设景区通讯、供电、供水、供暖、排水、排污和垃圾收集处理设施。 | 3.5 | 华亭市 人民政府 |
本次索道改造选用单线循环脱挂抱索器8人吊厢式索道,上站房选址于居士林景点北侧,占地面积1000平方米,计划修建小型集散广场、站房、检票室、公厕及 其他附属设施。下站房位于青年林,占地面积约3000平方米,计划修建主站房、停车场、驱动机房、控制室、变配电室、维修间、售票室、办公室、值班室、柴 油机发电房、候车大厅及其他附属设施。索道线路水平距离1452米,高差 410米,索距5.2米,由10个支架组成。 | 2 | 市文旅投公司 | |
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崆峒山游客中心改造项目 | ①游客中心:维修外墙3200.00平方米;维修屋面626.32平方米;更换玻璃屋面310.74平方米;改造游客中心功能区2300.00平方米。②道路工程:更换破损道路青石面板2500.00平方米;更换广场青石面板12000.00平方米;维修沥青道路26000.00平方米及附属设施。③基础设施:改造给排水管道3500.00米;更换路灯500 盏及附属设施;改造供电线路1000.00米;改造强弱电线路和网络管线3500.00米;改造供暖管道4000.00米;维修公共厕所15处。 | 0.65 | 平凉崆峒山大景区管理委员会 |
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崆峒山基础设施改造项目 | ①给水系统改造:原有铸铁给水管更换为PE管,其中:DN50给水管8158.00米,DN40给水管1384.00米,DN32给水管3925.00米,DN25给水管6844.00米;给水管道增加电伴热保温系统,共计31200.00米;更换KQDW80-20*3-II给水加压泵2台,更换W80-20*6-II给水加压泵4台,更换KQDW80-20*9-II给水加压泵2台;改造蓄水池2座1000.00立方米。②污水系统改造:改造污水收集设施共六处,其中化粪池改造300立方米,管道改造300米。③供暖系统改造:改造崆峒山空气能热泵供暖系统,采暖面积约13800.00平方米,采暖区域47处共593个房间。④供电改造:改造崆峒山中台和香山供电设施。⑤通信大数据智慧旅游:安防监控系统改造,建设智慧景区综合管理平台,增设集成视频监控设备和信息发布设备的紧急救助设备,崆峒山中台广场处设立一套6平米的信息发布屏;安装地图导览设备,更换损坏的音柱20套,IP功放3套,草地音箱10套,管委会安装LED显示屏系统一套。⑥环卫设施改造:维修垃圾存放设施8处共400立方米。⑦游步道及设施改造:皇城-黄龙泉游步道改造共计1200.00米,西台-黄龙泉游步道改造共计1100.00米,皇城-香山游步道改造共计1000.00米,其他游步道改造共计2000.00米;东台、西台、朝天门、黄龙泉设施改造各一项;香山观地面维修2500.00平方米,香山观及附属设施改造一项,东门票点改造一项。 | 2.01 | 平凉崆峒山大景区管理委员会 |
莲花台景区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建设项目 | 在景区内配套修建游步道、栈道75公里,马道21公里,健步道28公里,停车场16处,环保厕所36座,导服导览、安全警示标识系统。 | 2.24 | 华亭市 人民政府 |
莲花台景区供电、通讯、污水收集建设项目 | 在景区架设玄凤山至上畤至四道坪,赵家山至原麻庵街道,麻庵至铜场沟至上畤停车场约30公里10千伏景区供电线路,配套变压器4台;在景前区、景后区修建污水处理、垃圾压榨收集站2处,垃圾储运点4处,清运车辆15台(件);在景区上下畤、燕麦河,麻庵赵家山、铜场沟、海龙洞等景观节点建设17座移动基站,配套智慧景区系统4套。 | 1.3 | 华亭市 人民政府 |
莲花台景区综合开发项目(麻庵片区基础设施建设) | 建成麻庵游客中心,3条主景区旅游道路67公里,景区游步道30公里,木栈道15 公里;建设自驾游营地及停车场;新建15座旅游环保厕所,建成管理、导览、导游和推介等信息化系统;配套建设景区通讯、供电、供水、供暖、排水、排污和垃圾收集处理设施。 | 3.5 | 华亭市 人民政府 |
莲花台景前区(草滩)建设项目 | 以草滩村现村部为中心扩散开发,对基础设施、硬件进一步提升,为滑雪场项目、温泉项目提供外部环境保障。 | 1 | 华亭市 人民政府 |
景区道路改造提升工程 | 对泾河北大路(王村至泾明段)按照旅游景区道路标准进行改造提升,全长62公里。 | 2.5 | 泾川县 人民政府 |
第八节 实施“文旅品牌”营销工程
通过实施整合“大品牌”、开展“大宣传”、举办“大活动”、精准“大营销”、推进“大合作”的宣传模式,全面提升“问道崆峒·养生平凉”城市品牌,力争“十四五”期间全市旅游接待人数和旅游综合收入年均增速分别达到26.2%和36.5%以上。
一、文旅整体营销,扩大品牌影响
(一)明确平凉文旅营销定位。强化“问道崆峒·养生平凉”文旅形象定位和“崆峒道源”“武术之乡”“围棋之乡”“书画之乡”“针灸之乡”的文旅品牌定位。整合各类旅游宣传资源,实施政府主导、部门协同、企业联手、媒体跟进、游客参与的“五位一体”整合宣传营销机制。
(二)塑造1+4+7全域品牌营销体系。以“问道崆峒·养生平凉”为全市的核心品牌进行对外宣传,推出崆峒山、大云寺·王母宫、关山、皇甫谧4大品牌,同时根据各县(市、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方向,形成7大县域旅游品牌,构建平凉全域“1+4+7”品牌营销体系。
二、文旅节会营销,激活市场潜能
(一)打造品牌节庆。围绕“一源四乡”,精心谋划举办平凉崆峒文化旅游节、“山水龙泉·养生崇信”文化旅游节、静宁苹果丰收节、皇甫谧针灸文化节等重大品牌节会,创新办会模式,放大节会效应,以节导流促游,以节引资招商。
(二)打造体育赛事。开展多样的赛事活动,重点打造“问道崆峒”平凉传统武术锦标赛、“弈决崆峒”道教名山围棋邀请赛、“陇原崆峒杯”围棋邀请赛、“关山难越”旅游杯越野邀请赛等一系列国内外知名赛事活动。
(三)打造主题活动。按照“月月有活动、全年都精彩”的要求,做活短线游、市内游、周边游、乡村游,组织开展“平凉人游平凉”踏春赏花游、清凉夏日游、丰收采摘游、冬春冰雪游,促成“淡季不淡、旺季更旺、四季均衡”的旅游格局。
三、文旅创新营销,拓展推广渠道
(一)健全智慧营销体系。建立平凉旅游“大数据库”,完善“一部手机游甘肃(平凉端),构建各县(市、区)网站、微信、微博、广播电视立体化网络宣传矩阵。
(二)拓展网络营销渠道。优化和创新文旅营销方法和技术,运用“三微一端”(微博、微信、微电影、新闻客户端)、旅游网站等多种形式进行全面营销,构建跨区域、跨平台、跨网络、跨终端的文旅目的地网络营销体系。
(三)加大线上营销力度。鼓励旅游景区、旅游饭店、博物馆等与互联网服务平台合作建设网上旗舰店,实现门票在线预订、旅游信息展示、会员管理、优惠券团购、文化和旅游创意产品销售等功能;鼓励电商平台拓展“旅游+地理标志产品+互联网+现代物流”功能,扩大线上销售规模;鼓励采用网络直播、网站专题专栏、小程序等线上营销方式,推介乡村旅游重点村镇和乡村休闲旅游精品线路。
四、文旅合作营销,丰富对外交流
推动文化企业与省内外、沿黄城市和周边城市、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城市开展广泛交流和深度合作。开展对外文化旅游交流合作。积极参与国家级省市重大交流活动及国际上有影响力的文化(艺术)节,利用“欢乐春节”“文化年”“文化周”等平台,借助丝绸之路(国际)博览会、敦煌文博会、兰洽会等,积极开展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和关中、兰西、成渝等城市群的交流与合作;依托中央台办、国台办授予的甘肃首个“海峡两岸交流基地”王母宫,举办西王母庙会,增进海峡两岸文化旅游交流。
表4-14 平凉“文旅品牌”营销工程发展目标
指标体系 | 发展目标 | 备注 |
全域形象定位 | 问道崆峒·养生平凉 |
|
文旅品牌定位 | 崆峒道源、武术之乡、书画之乡、围棋之乡、针灸之乡 |
|
县域文旅形象定位 | 崆峒区:问道崆峒,养生平凉 崇信县:山水龙泉,养生崇信 泾川县:丝路驿站,陇上泾川 庄浪县:生态梯田,大美关山,人文庄浪 华亭市:诗画关山,心仪华亭 静宁县:华夏之根,红色圣地,金果家园 灵台县:针灸鼻祖故里,文化魅力灵台 |
|
旅游接待人数年均增速 | 26.2% | 预期 |
旅游综合收入年均增速 | 36.5% | 预期 |
第九节 实施“文旅消费”升级工程
培育文旅新型消费,提升传统消费效益。探索激发文化和旅游消费潜力的长效机制,培育壮大文化和旅游消费新业态新模式,推进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城市、试点城市创建。
一、强化文旅消费政策保障
出台《平凉市创建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工作方案》《平凉市促进文化和旅游消费奖励办法》,完善《平凉市鼓励组织引进市外旅游团体来平旅游奖励办法》等政策文件,加强财政、金融、税收等对文化和旅游消费场所的引导和扶持。完善对于创建高等级景区、文化产业园区(基地)、品牌酒店引进等工作的奖励与激励政策,鼓励旅游景区实行淡旺季票价和非周末促销价,落实特殊人群门票减免政策;鼓励市内演艺场馆对演出门票实行折扣优惠。推出覆盖全年龄段、全职业、全区域的文旅消费惠民政策,举办文化和旅游消费季、消费月、数字文化和旅游消费体验等活动。
二、完善文旅消费产品供给
重点围绕文化馆所,文旅景区、文化演艺、酒店、民宿、商业街区等文旅消费核心载体,不断完善文化旅游“全景消费”产品供给体系。推进全市文化馆所丰富消费服务内容,引导图书馆、博物馆、旅游景区等增加参与式、体验式文旅融合消费项目;推动现有旅游景区和乡村旅游集群提质扩容;推进一批主题IP突出、线上线下深度融合、文体商旅一体的促消活动;开发一批地域特色突出的创意文化旅游商品;引导一批特色购物街区、文化休闲街区、艺术街区、特色书店、剧场群、文化娱乐场所群等建设。
三、推进文旅活动节庆消费
利用重大节庆和重要时间节点,着力打造文旅活动消费品牌,“十四五”期间重点升级崆峒文化旅游节、皇甫谧文化节、苹果博览会,打造关山国际户外运动节、“养生平凉”康养旅游节等,有效嫁接康养、运动、历史、房车、音乐等元素。丰富文化演艺市场,完善文艺精品、演艺产品创作生产的扶持奖励机制,打造一批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俱佳的原创精品,同时以引进、合作等方式推出文化演艺消费精品。
四、培育夜间文旅消费体系
大力推进平凉夜间文化旅游经济发展,坚持文商旅联动、文商旅融合,围绕“夜游平凉”“夜养体魄”“夜赏文创”“夜品佳肴”“夜购陇货”“夜习科普”等核心要素,开发布局水幕电影、温泉养生、中医理疗、夜间演艺等多样化业态、消费产品,带动动漫游戏、创意设计、数字艺术展示、互联网旅游等行业发展。依托艺术街区、剧场、博物馆、美术馆、文体商旅综合体、旅游景区、文化产业示范园区等。
五、提升文旅消费便捷程度
充分利用“互联网+”新兴技术,全面提升文旅消费便捷程度。引导企业积极参与,开发消费平台,创新消费载体,以“政府引导、企业让利、平台互惠、精准对接”为理念,联合文艺院团、娱乐场所、文旅企业、社会机构等,为游客和群众提供质优价廉、便捷高效的文旅消费体验。提升景区景点、文博场所、餐饮住宿、购物娱乐、车站码头等场所多语种服务水平;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依法依规在文化旅游消费集中区域设立分支机构,探索入境游客移动支付解决方案,提高入境游客消费便利性。
表4-15 平凉“文旅消费”升级工程发展目标
指标体系 | 发展目标 | 备注 |
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 | 1个 | 平凉市 |
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 | 1—2个 | 崆峒古镇、梁坡水街等 |
国内游客人均消费(元) | 800 | 预期 |
第十节 实施“区域联动”协同工程
加快与周边地区的文化和旅游联动,形成跨区域文化旅游协调联动机制,打造具有全国知名度和国际影响力的文旅品牌,提高平凉文旅竞争力。
一、协同共建文化研究区域联盟
加强医养文化、历史文化、佛文化、西王母文化、红色文化等特色文化资源与周边区域的联动,举办跨区域文化研究论坛、文化活动节庆、文化教育研学等文旅活动,共建跨区域文化研究联盟。
(一)共建陇东南中医文化联盟。依托皇甫谧针灸文化,联动庆阳、天水、定西、陇南等发展具有自身特色的养生旅游保健产品,着力弘扬优秀传统中医养生文化。
(二)共建甘肃石窟文化联盟。依托大云寺、云崖寺、南石窟寺等资源,联动天水麦积山石窟、张掖马蹄寺、敦煌莫高窟等,打造西北地区石窟文化研究和朝圣高地。
(三)共建陕甘宁红色文化联盟。依托界石铺红军长征纪念园、吴焕先烈士纪念馆等资源,积极融入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联动陕甘宁革命老区,打造红色文化旅游高地,建设全国红色旅游主题线路。
二、协同开展文化阵地区域联动
(一)推动区域文艺创作交流。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相结合,组织平凉文艺团体赴国内外开展文化交流培训活动,组织平凉精品剧目“东拓西展”,加强与兰州、银川、西安等周边城市的交流演出,邀请知名艺术团体和艺术家来平采风创作,相互学习借鉴,促进平凉文化艺术创作繁荣发展。
(二)建立区域文化阵地联盟。推动与庆阳、天水、定西、陇南、固原等周边城市共建“文化馆联盟”“博物馆联盟”“图书馆联盟”等区域公共文化阵地联盟,搭建公共文化服务信息平台;共同加强数字化公共文化服务,组织策划统一主题的重大文化活动;创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新模式,拓展公共文化服务新领域。
三、协同培育区域文旅共享品牌
(一)立足全国擦亮“红色征途”品牌。立足界石铺、吴焕先烈士纪念馆等红色资源,构建甘肃“长征丰碑”5日游主题线路,进入全国100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融入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突出平凉作为万里长征胜利见证者、中国历史转折见证者地位,构筑平凉在红色征途旅游发展廊道上的“万里长征新一页,红色旅游第一铺”形象。
(二)贯穿东西共享“丝绸之路”品牌。充分发挥平凉的区位联通优势,东连西安,建设丝绸之路旅游发展廊道,构筑多元互补产品体系,提升服务标准,将平凉打造成丝绸之路旅游发展廊道上的丝路名城。
(三)穿越南北共享“关山古道”品牌。依托关山古道悠久历史文化,借势交通提升,以宝鸡为起点、平凉为中点、固原为终点,三个城市共同重构关山古道旅游廊道,通过分段打造、景观共融,构筑关山古道旅游廊道产品体系。
(四)联动陇东南共享“羲皇故里”品牌。依托平凉与天水共有的伏羲文化,以市场为导向,以成纪古城遗迹为核心,与天水伏羲文化旅游产品形成差异化竞合态势,打造寻根问祖旅游发展廊道,构筑伏羲文化产品体系。
第五章 生态优先,树立绿色发展新理念
第一节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
一、全面落实生态文明建设政治责任
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倡导生态、低碳、节约、友好的绿色发展。严格落实环境保护相关法规,在文旅项目建设、旅游资源开发中注重对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强化考核问责,将生态环境影响评价考核结果作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评价、奖惩任免的重要依据。
二、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
各县(市、区)在制定文化旅游发展规划时,充分对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资源环境类约束性指标的引领和管控作用,加快实现主体功能区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城乡规划等空间规划的“多规合一”。探索建立区域空间生态环境评价“三线一单”管理制度,加快建立生态保护红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环境质量底线及环境准入清单管理制度,完善自然资源空间用途管控措施。引导文旅企业实施绿色标准和绿色管理,开发绿色产品,研发绿色技术,构建以文化旅游为导向的绿色发展路径。
第二节 明确环境保护建设要求
一、生态环境保护标准
(一)环境质量标准。根据《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规定,对平凉环境空气质量划分为两类功能区,一类大气环境功能区为自然保护区、风景旅游区和其他需要特殊保护的地区,执行一级标准;二类大气环境功能区包括中心城区和城镇生活区、商业交通居民混合区、文化区、一般工业区和农村地区,执行二级标准。水环境根据《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规定,饮用水源一级保护区、二级保护区应分别执行Ⅱ类、Ⅲ类水质标准;各旅游镇、旅游特色村、景区景点的水质须达到国家一类水质标准。
(二)污染物排放标准。废水排放执行《污水综合排放标准》,Ⅰ、Ⅱ类水体及Ⅲ类水体中的保护区和游泳区禁止排污;大气污染的废气排放执行《大气污染综合排放标准》(GB16297-1996)中新污染源大气污染源排放限制要求;一般固废执行《一般工业固废贮存和填埋污染控制标准》(GB18599-2020)。
二、项目建设保护要求
全市文旅项目规划建设过程中应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在报送审批专项规划草案时,将环境影响报告书一并附送规划审批机关审查。项目中防治污染的措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
(一)城镇区域旅游项目开发建设环境保护要求。在空间管控方面,明确平凉城镇开发的空间范围及空间用地管控,在建设旅游小镇、度假酒店等项目过程中,应严控区块内的食宿接待规模;在垃圾控制方面,对污水全面进行截污纳管,实行垃圾分类收集,加大垃圾的清运处理力度,安排专人负责餐厨废弃物处置、收运、管理工作,做到日产日清,餐厨废弃物产生单位均签订餐厨废弃物(潲水)处置协议,严禁乱倒乱堆餐厨废弃物,禁止将餐厨废弃物直接排入公共水域或倒入公共厕所和生活垃圾收集设施;在雨水利用方面,引入“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减弱项目建设对区块雨水循环的影响,对雨水进行收集和利用;在绿化提升上,通过屋顶、墙面、游道沿线绿化等措施,发挥植被在净化空气、吸纳噪音等方面的作用,提高区块的绿地率。
(二)乡村区域旅游项目开发建设环境保护要求。做好基本农田保护,严格执行《基本农田保护法》,做好农村区域环境保护,执行生态道路、厕所、停车场建设标准,建立健全垃圾收集清运系统;做好游客行为引导,加强生态环保宣传教育;做好乡村生态控制,在农业生态旅游区,大力发展循环农业经济;加强田园绿地保护,实行增减平衡策略。
(三)河流区域旅游项目开发建设环境保护要求。滨水区域建设项目须根据相关要求与水面保持距离,滨水休闲游憩以生态型亲水为主,对水上游憩项目实施特许经营和严格管控,使用生态环保型水上游憩设施,并严格按要求对旅游接待点所产生的废弃物进行处理。
第三节 落实旅游资源分类保护
一、水体旅游资源保护
实施泾河、葫芦河重点流域综合保护工作,严禁直接向水中排放污水,居民生活点和旅游接待设施的废弃物要进行集中处理,实施饮用水水源地保护与建设工程,确保市民、游客的饮用水质量;妥善处理好旅游开发与水质保护的关系,防止垃圾和生活污水污染,旅游度假休闲设施只能在严格保护水质的前提下适度开发。
二、地质地貌旅游资源保护
禁止对崆峒山、关山、太统山、唐帽山、五龙山、双凤山山体环境的破坏,要统一规划,精心设计,科学施工,与周围山地环境相互协调,重点防治山体塌方与垮塌问题,通过旅游线路的选取、山体整治、植被覆盖等方法,杜绝发生泥石流等可能;针对水土保持功能区,有计划有步骤地退耕还林还草,修建水平梯田,改变耕作方式,以小流域为单元,防治水土流失。
三、土地旅游资源保护
在旅游业开发中,做好与相关部门的协调,统筹安排旅游开发用地,切实保证基本农田建设面积;针对基本农田及耕地等农田土壤资源,加强耕地质量调查监测与评价,实施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加大退化、撂荒、污染、损毁农田改良和修复力度;建立旅游业的土地开发利用市场机制,建立全市旅游业土地开发利用管理系统,严格贯彻、执行旅游开发建设用地审批制度。
四、生物多样性旅游资源保护
针对各类天然林、人工林及次生林等森林及植物旅游资源,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凡在森林(山林)内开发旅游项目,必须编制保护与开发相结合的规划,严格控制核心区的旅游开发规模和游客容量,对珍稀植物和古树名木进行登记造册,同时加强森林防火、防病虫害等工作;针对受国家和地方保护的野生动物旅游资源,坚决打击滥捕乱捞、走私贩卖等违法活动,对境内的野生动物进行统计普查,做到重点保护。
第四节 狠抓环境污染防治工程
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在旅游发展过程中,坚守环境质量“只能变好、不能变坏”的底线,扎实推进大气、水、土壤、固废四大污染防治行动。
一、大气污染防治
(一)积极发展和利用清洁能源。城区、旅游镇(村)和旅游区(点),要调整燃料结构,推广使用(管道)液化气等清洁能源,实行集中供热及联片采暖,采取清洁能源替代等方式,实现燃煤锅炉达标排放。
(二)加快对汽车尾气的治理。鼓励市区出租车和旅游公交车逐步推广使用新能源或改用清洁能源(LPG装置)。
(三)旅游城镇空气质量指数小于100。太统—崆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关山莲花台国家风景名胜区等区域环境空气质量必须满足国家一级标准,其他区域需满足国家二级标准。
二、水体污染防治
(一)推动重点流域水生态综合治理。扩大泾河流域湿地保护范围,加快实施生态恢复、湿地修复、水土保持工程。
(二)实施水污染防治行动。坚决控制新上高耗能、高污染企业,加快城镇污水处理厂建设,确保城市污水达标排放;同时在重点旅游区开展节水活动,调整用水结构,实现污水全收集。
(三)大力加强主要旅游城镇的环卫和排水基础设施建设。强调对旅游景区的污水、垃圾等进行无害处理,主要旅游区逐步建设污水处理厂(站)。
三、土壤污染防治
(一)做好农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和重点行业企业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成果应用。查明本辖区乡村旅游农用地土壤污染的面积、分布及其对农产品质量的影响,掌握重点行业企业用地中的污染地块分布及其环境风险情况。
(二)建设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网络。严格管控乡村旅游开发对土壤环境造成的风险,逐步建立污染地块名录及其开发利用的负面清单。
(三)有序开展农用地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建立重点旅游景区土壤污染防治项目库。
四、固废污染防治
科学处理旅游活动产生的垃圾及废物,在各个主要旅游区(点),建立垃圾和粪便无害化处理设施,在度假酒店、旅游客栈、农家乐等经营场所,餐厨垃圾就近处理,应严格控制一次性用品及塑料用品的使用,防止白色污染,旅游镇区、重点旅游村的旅游干道沿线设置足够数量的垃圾桶及旅游厕所;在旅游区推行垃圾分类收集,并完善垃圾收运体系,强化对垃圾的回收管理,做到垃圾日产日清,并加强危险废弃物收集处理。旅游区(点)、旅游接待场所的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危险废物处置率应达到100%。
第五节 健全环境保护长效机制
一、严格实施生态环境综合监管
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与市生态环境局联合执法,深入推进生态环境保护领域综合监管改革,制定印发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清单,各县(市、区)主要领导对本辖区的旅游环境保护负责,有关部门对其任期内的旅游环保工作进行考核评估,作为干部任免、晋升评优的重要依据。
二、健全落实生态环境保护机制
各县(市、区)逐步建立常态化、稳定化的财政资金投入机制、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环保信用评价和联合惩戒机制。推进社会化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规范支持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继续强化旅游发展过程中的生态补偿、绿色价格等环境经济政策。完善旅游环境信息公开制度,引导和推动社会公众积极参与生态环境保护。
第六章 强化保障,夯实文旅发展新支撑
第一节 体制机制保障
健全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企事业单位依法经营的文旅管理体制,形成职责明确、反应灵敏、运转有序、统一高效的宏观调控体系。
一、建立协同联动的工作机制
强化政府职能,加强对文化旅游发展的方向、总量、结构和质量的宏观调控,规范文化旅游市场的竞争秩序,引导文化旅游事业产业协调发展。充分发挥全市旅游产业发展协调领导小组统筹协调作用,切实加强对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组织领导,统筹推进全市文化旅游相关政策落实和重大项目落地,建立健全市级职能部门常态化联席联动机制。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逐步实现由“办文化、办旅游”向“管文化、管旅游”的转变,由管微观向管宏观转变,由主要面向下属文旅单位向面对全社会文旅主体的转变。
二、推动文旅企事业单位改革
(一)理顺旅游景区管理机制。转变旅游景区由政府“一把抓”的发展模式,以景区所有权、经营权、管理权分离为原则,对景区经营体制进行改革,探索“三权分立”的旅游发展路子,保持旅游景区所有权不变,政府文旅部门和景区管委会等作为旅游主管部门行使行政管理权,组建文化旅游公司行使景区经营权。
(二)深化文化企事业单位改革。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多元化,完善社会化运作机制、研究制定民办文艺团体资助办法等,制定公共文化服务购买目录,扩大购买服务范围,引导和鼓励社会团体组织参与公益文化活动;引导社会资本投入文化建设,进一步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积极性。文化场馆建立法人治理机构,加强绩效评估考核,突出公益属性,强化服务功能,增强发展活力,推动形成独立运作、自我发展、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现代运行模式。推进图书出版、文艺演出、媒体广告、影视制作等领域国有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加快培育合格的文化旅游市场主体。
第二节 资金政策保障
一、加大财政投入力度
进一步加大政府投入,设立平凉市文化和旅游发展专项资金,加强对文化园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旅游宣传推介和文创产品、旅游商品研发等方面的支持,同时积极争取中央、省级财政支持,采取项目补贴、以奖代补、贷款贴息、股权投资等多种方式,支持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和项目建设。加大财政对公共文化事业的投入力度,逐步提高文化支出占财政支出比例,保障主要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项目、公益性文化活动专项经费。在用好市级旅游产业引导资金的基础上,对列入重大项目,市、县财政积极筹措资金,给予支持;对基础建设、项目论证、投资奖补、宣传营销、文物保护、人才培训等方面给予支持;落实落细对落户大景区的经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减税降费政策,多方支持壮大企业群体。
二、鼓励社会资本进入
鼓励支持社会资本进入文化旅游项目建设领域,在立项、选址、用地等方面予以政策支持。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建设大型文化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等文化设施,参与文化设施运营维护。吸引国内外知名文旅企业在股权和业务方面与文旅企业开展合作,多渠道参与平凉大景区开发建设、适度发展与文化旅游康养产业相适应的度假地产业,形成多元化投资局面。
三、创新金融服务支持
鼓励金融机构支持文化和旅游企业抵(质)押建设用地使用权、林权等,探索开展收费权、经营权及在建项目抵(质)押业务,积极拓展贷款抵(质)押物的范围,开发知识产权、应收账款、艺术品等质押融资产品。建立信贷风险补偿机制,市、县两级政府联合有关银行、保险机构共建文化产业信贷风险池,用于补偿金融机构对中小微文化企业贷款所产生的损失。建立金融助力消费机制,联合各大银行推出集会员服务、消费支付、结算管理等多项功能于一体的文旅金融卡,覆盖文化和旅游企业单位。
第三节 土地利用保障
一、保障文旅用地,激发产业新潜力
加强文化旅游发展规划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相关规划衔接,充分考虑文化、旅游项目设施的空间布局和建设用地需求。对符合相关规划的文化和旅游项目及时安排新增建设用地指标,确保重大文化基础设施和标志性工程用地得到优先保障。鼓励采取长期租赁、先租后让、租让结合、弹性年期等多种供地方式保障需求;新建公益性文化设施用地,符合法定划拨用地范围的应当以划拨方式供地。结合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根据大景区发展布局和功能需求,对列入规划范围拟开发的土地,以实现土地利用效益最大化为目标,对土地利用规划优化调整,合理增加商服类、住宅类用地,优先提供、充足保障用地指标。
二、唤醒闲置土地,创造空间新活力
鼓励利用闲置设施、盘活存量建设用地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和文化事业。在符合环境保护要求和相关规划的前提下,鼓励和支持依法利用废弃矿山、矿区、荒山、荒地等开发旅游项目,鼓励将城市转型中退出的工业用地根据相关专项规划用于发展文化工程和文旅产业。企业利用旧厂房、仓库等存量房产、土地,或生产装备、设施发展文化旅游,可实行继续按原用途和土地权利类型使用土地的过渡期政策。
三、盘活集体土地,振兴乡村新动力
结合农村“三变”改革,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重点在盘活林地、宅基地、农村建设用地、承包地等“四块地”上下功夫,根据乡村休闲观光等产业布局的实际需要,探索灵活多样的供地方式,对发展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等确需使用建设用地的,探索实施点状供地。积极探索实施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完善盘活农村存量建设用地政策,实行负面清单管理,优先保障乡村产业发展、乡村建设用地。加强宅基地管理,稳慎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探索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分置有效实现形式。
第四节 人才建设保障
一、加快文化艺术专业人才引进
贯彻落实中央人才工作会议重要精神,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全面深刻把握“八个坚持”重要要求,建立符合文化和旅游行业特点的人才培养模式,优化同新发展格局相适应的文化旅游人才培养结构。全市文博系统力争培养和引进5—10名副高以上学术带头人,培养和引进一批专业人才,形成人才梯队。提高长征史等红色文化和地方传统文化的研究水平。深化国有文艺院团“一团一策”改革,实施重大题材“一团一精品”,积极培育民营文艺院团,培育集聚更多优秀演艺市场主体;引入全国文艺绘画书法界名家来平凉设立工作室和研创基地,引导提升本地创作水平,营造文艺文化发展良好氛围。
二、加快旅游智库专家人才引进
建立旅游智库、专业人才信息库,为旅游业发展提供决策咨询和智力支持。完善文化旅游人才引进政策,把高端文化旅游人才引进纳入全市人力资源结构优化的工作重点,配套制定人才引进与住房补助、子女教育、落户安置等挂钩的“政策包”。建立健全分配激励机制,允许有特殊才能、有自主知识产权、有突出贡献的人才以其技术、专利、品牌等参与收益分配。
三、加大新业态文化旅游专业人才培养
针对新时代新形势新需求,加强文旅重点领域的选拔培养,探索多种合作方式,加大技能培训力度,建立结构合理、类型多样的人才队伍。构建“高校+企业”的人才联合培养模式,采取订单培训、网络培训、现场实训等方式,加强景区从业人员培训;实施文化创意、广告传媒、非遗传承、艺术商业等领域专项人才培养工程,打造一批文化领军人物和跨界复合人才;搭建文化产业人才信息交流平台,吸引、聚集优秀文化名人,利用互联网发掘民间艺术高手和民俗文化传承人;注重培养乡土文化能人、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人,健全职称评定、培训提高、项目申报机制,激发基层工作人员积极性。
四、加强多元化文化旅游人才激励机制
加强文化和旅游领域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从业人员的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进一步完善人才分类评价机制,使各领域人才各得其所、尽展其长。积极探索建立由市场决定的报酬机制,鼓励以知识产权、技术要素等无形资产入股文旅企业。通过举办导游员讲解员服务技能大赛、宾馆饭店服务技能大赛等,选拔评选一批明星服务员、金牌导游员等行业人才优秀典型,提高文旅人才队伍的综合素质。探索建立全市文旅人才资格评审办法,制定文旅专业技术人才和技能人才能力素质标准,建立完善评价办法及职称评审制度,持续完善文旅人才职业技能评价评定机制。
第五节 市场监管保障
一、全力提升旅游服务质量
将地方民俗文化融入主题民宿等乡村旅游新业态,推动住宿业地方化、特色化、品牌化发展,认真抓好A级景区、星级饭店和旅行社、导游等管理工作;及时受理游客投诉,维护旅游者和经营者的合法权益。认真贯彻落实行业标准、规定,大力开展旅游经营单位诚信经营承诺制,鼓励景区、宾馆、旅行社积极开展创建全国旅游标准化示范单位。
二、不断强化文化旅游市场监管
深入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以提高游客满意度为根本,加强旅游市场联合执法力度,促进旅游市场监管常态化。纵深推进行政执法“三项制度”,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每年部署开展多部门联合执法检查2次以上,每年开展文化市场管理专项集中整顿4次以上,重点打击“黑社”“黑导”、不合理低价游、超范围经营、合同签订不规范等违法违规行为,全面提升旅游市场管理水平。
三、深化旅游诚信体系建设
建立工作规则健全、责任明确、机制完善、运行高效、监督有力的公平竞争审查制度体系,进一步规范行政行为,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环境;建立健全信用修复、信息主体异议申诉等机制,鼓励失信市场主体主动纠错、重塑信用;加强诚信旅游建设定期发布红黑榜,完善诚信经营奖惩机制,引导旅游企业注重品牌、质量和形象声誉,从业人员讲文明、守信用、重操守;将旅游失信行为纳入社会信用体系记录范围,及时发布旅游失信行为信息记录;推进旅游失信行为记录和不文明行为记录与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共享,开展联合惩戒;发挥旅游行业协会的自律作用,引导旅游经营者诚信经营。
第六节 文旅安全保障
一、压紧压实安全责任
全面落实文旅安全生产“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失职追责”要求。对文化场馆、旅游景区、星级宾馆,及体育赛事、旅游节庆、营业性演出、文化艺术经营活动和重大文艺演出活动、基层群众文化活动开展地毯式排摸检查,建立安全生产工作台账,明确责任主体。
二、提升安全管理水平
按照《甘肃省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规定》《甘肃省消防安全条例》等政策法规,从安全管理机构设置、安全管理制度落实、安全设施设备运行、消防安全管理、安全预案编制、安全应急演练、安全教育培训等方面,督促文化和旅游经营单位对标对表、查漏补缺,整体促进和提升文化和旅游行业安全管理水平。
三、加强从业人员培训
全市文旅行业积极举办安全生产专题培训班,选取重点培训内容,邀请安全生产专家授课,分期分批对文化和旅游部门监管人员、文化和旅游经营单位从业人员开展安全教育培训,进一步熟悉掌握安全生产政策法规、安全生产规范标准、应急处突实用技能,不断提高安全生产管理水平。
四、增强应急预案演练
监督推进各类文化和旅游经营单位安全生产应急预案编制,并督促企业修订完善自身突发事件应急预案,进一步增强预案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可操作性。按照每年至少举办一次综合性突发事件应急演练的要求,组织开展本地区文化和旅游行业安全生产应急演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