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平凉市文旅康养产业链发展实施方案

 

时间:2023-11-16
点击数:
作者:
来源:

 

平凉市文旅康养产业链发展实施方案

来源:平凉市文旅局

(审定稿)

为认真贯彻落实《平凉市重点产业链链长制工作方案》,进一步促进文旅康养产业强链、延链、补链,提升产业发展能力和水平,实现高质量发展,结合我市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落实市委四届十二次全会关于建立产业链链长制的安排部署,紧扣“三新一高”要求,坚持深化文旅康养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产业创新为动力,以龙头景区可持续发展、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提质增效、“文旅+一二三产”深度融合、康养基地建设、科技赋能智慧文旅为重点,通过实施重大项目带动,培育链上企业,强化产业链招商引资,加快建设集中度高、关联度大、竞争力强的文旅康养产业集群,打响“问道崆峒·养生平凉”品牌,为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市和文旅康养基地提供产业支撑。

(二)发展目标。到2026年,全市文旅康养产业实现结构优化升级、供给体系质量明显提升、服务能力更趋完备、综合带动效应显著,市场秩序和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产业规模、质量、效益大幅提升。全市旅游接待人数达到1亿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800亿元,确保年均增长25%以上,文旅康养产业增加值达到80亿元。

二、重点任务

(一)推进“全域化”大发展,实施全域旅游创建行动。

按照“一年布局、三年成形、五年实现”的时序,巩固崆峒区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成果,到2026年,泾川县、崇信县、华亭市、庄浪县成功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静宁县、灵台县成功创建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全市成功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市,实现文旅康养产业基础建设、产品开发、业态培育、品牌推广、服务质量等全面提档升级。

1.优化空间发展布局。根据平凉文旅资源分布、主要交通、城镇体系、特色产业等综合因素,编制完成《平凉市全域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构建以崆峒山为龙头、大云寺王母宫和关山大景区为两翼,“问道平凉”全域文旅大环线“一环串联”,东部历史人文养生版块、中部关山生态养生版块、西部田园乡村养生版块“三片支撑”,“丝绸之路”东南西安旅游协作带、“陇东民俗”东部庆阳旅游协作带、“越岭关山”中部宝鸡旅游协作带、“寻根祭祖”西南天水旅游协作带、“红色征途”西北定西旅游协作带“五带联动”的全域旅游空间布局。

2.打造便捷旅游交通。把改善旅游交通作为发展文旅产业的基础工作和重要任务,建立“快旅、慢游、休闲”融合立体交通网络。推进崆峒区、华亭市、庄浪县、灵台县布点建设联通周边机场、高铁的游客集散中心,畅通外部交通快速连接。提升交通干道及重点旅游景区、乡村旅游景区连接线的自驾服务功能,健全旅游交通标识系统。鼓励各县(市、区)发展旅游汽车公司,加强旅游客运班线建设。重点景区加快风景廊道、健身步道、骑行绿线、房车自驾车营地等具有通达、游憩、体验、运动、健身、文化、教育等复合功能的特色交通建设,开发低空飞行、轨道交通等项目,增强旅游交通体验感和吸引力。支持各景区开展景交车、观光车、景区索道、共享单车等服务,提升游客输送能力。

3.提升住宿接待品质。鼓励现有宾馆、酒店提级改造,发展一批绿色化、主题化、标准化的精品酒店,实现旅游住宿从传统星级酒店向多元化、个性化住宿业态发展。各县(市、区)围绕完善旅游服务功能,整合特色民居、城市公寓等存量资源,发展一批乡村民宿、帐篷酒店、窑洞宾馆、中高端露营地、共享住宿等住宿单元,增强大众化自助旅游服务体系,推动住宿业优化结构、扩量升级、提升服务。到2026年,全市创建国家标准化民宿10家以上。

4.发展特色文旅街区。结合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和城市更新行动,大力促进特色文旅街区建设,推动文旅商融合发展、文化和旅游消费升级、城乡文化品位提升。各县(市、区)按照“一县一街一品”要求,强化街区规范管理,亮化美化环境,增设旅游便民设施,完善街区的文化体验、夜间游览、购物餐饮、休闲娱乐综合功能,满足个性化多元化消费需求。街区合理规划建设微型博物馆、纪念馆、图书馆、美术馆、实体书店、展示厅、影院、剧场以及文创专营店等公共文化空间。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街区计划,定期组织开展戏曲、音乐、美食、时装秀表演、惠民文艺演出等主题活动,营造文化保护传承氛围。到2026年,各县(市、区)至少培育1条精品特色文旅街区,全市创建1—2处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旅游休闲街区。

(二)构建“雁阵式”多梯队,实施旅游景区提质行动。

围绕打造文旅康养产业发展集群,协调推进大景区、精品景区及乡村旅游提升高质量发展能力,增强产业集聚力。到2026年,全市争取创建1个国家5A级旅游景区,2—3个国家4A级旅游景区,1—2个国家或省级旅游度假区,全市A级旅游景区数量达到40个以上。

1.保持生态原色底本。坚持践行以“两山理论”守护“金字招牌”,推进全市崆峒山、云崖寺、莲花台、米家沟等自然景区做好生态保护的“加法”、污染治理的“减法”,坚决开展“两违”建筑、破旧设施、商贩摊点、毁林开垦违规生产、严重破坏生态环境等行为整治行动,大幅降低生产生活对景区环境造成的影响,保持绿水青山原色。全面落实区域空间生态环境评价“三线一单”管理制度,加快建立生态保护红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环境质量底线及环境准入清单管理制度,合理利用景区空间。引导景区、文旅企业实施绿色标准和绿色管理,开发绿色生态环保产品和项目,构建文化旅游导向的绿色发展路径。

2.整治各类安全乱象。实施旅游安全提升、景区设施改善、综合管理提高、环境卫生清洁等专项行动,推进全市景区、乡村旅游点解决基础设施、旅游安全、文物保护、经营秩序、环境卫生、宗教管理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更新景区供电、供水、供暖、排水、排污和垃圾收集处理、旅游厕所等设施设备,全方位治理景区“脏、乱、差”现象,打造环境优美、卫生整洁、服务优良、健康文明的旅游景区。到2026年,全市创建2个以上国家级文明旅游示范单位。

3.强化三大景区建设。加速构建崆峒山、大云寺·王母宫、关山三大增长极、三大活跃区。崆峒山大景区坚持“景城一体”发展战略,围绕“道源圣地”“崆峒武术”“围棋文化”品牌,精心策划实施一批游客参与度、吸引力强的旅游项目,打造成文旅康养产业融合发展和各类要素聚集的示范平台。大云寺·王母宫大景区以创建国家5A级景区为目标,以“舍利文化”“西王母文化”“石窟文化”为核心文化IP,完善基础设施,优化业态布局,提升服务功能,打造集祈福朝圣、民俗传承、文化创意于一体的文化旅游休闲度假区。加快推进云崖寺、莲花台一体化发展,协调设立关山大景区管理机构,实施云崖寺通往莲花台连接线提速、乡村旅游道路串联、山地越野赛道、自驾车房车露营地等项目,配套建设景区游步道、路网、给排水、污水、电力、电信、供热、燃气等基础设施,为大景区高标准建设提供基础保障,打造黄土高原农耕文化区、山地生态绿色度假区。

4.培育多元承接载体。积极推进全市精品景区、乡村旅游点围绕“吃有特色、住有精品、游有乐趣、购有所值、娱能尽兴”强化文旅康养产业链培育,扶持发展一批景区内“小而精、小而特、小而优、小而新”的文旅体验项目、旅游商品研发、特色旅游餐饮、多元住宿企业,通过市场化手段增强要素供给,打造管理体制顺畅、经营机制灵活、空间布局协调、基础设施完善、旅游业态丰富、经营效益良好的产业承载空间。

(三)解锁“潮玩法”新消费,实施跨界融合更新行动。

努力建设全国优秀旅游目的地城市,依托全市文旅资源,“借题发挥”,“小题大做”,“老题新作”,不断提升文化底蕴和特色魅力,大力构建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游览体系,培育打造一批新产品新业态,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1.培强特色乡村游。坚持树立“农耕文化为魂,田园风光为韵,村落民宅为形,生态农业为基”的理念,构建崆峒—泾川现代农业文化体验区,华亭—崇信—灵台花卉观赏避暑度假区,庄浪—静宁梯田苹果景观休闲采摘区乡村旅游“三大片区”,实现聚集化、差异化、特色化发展。依托中心城市和大景区周边、交通要道、历史文化名村、传统村落、特色村落、农业示范区、现代农业产业基地,打造一批具有“老气”“土气”“朝气”“生气”的乡村旅游示范村,串联一批“春季踏青赏花、夏季休闲避暑、秋季采摘体验、冬季度假养生”四季旅游项目。实施“周末乡村休闲”工程,培育乡村旅游线路产品,吸引周边省区游客和城市居民到乡村休闲度假,扩大乡村旅游消费规模。到2026年,全市创建5个国家乡村旅游重点村,2个省级乡村旅游示范县。

2.发展红色基因游。充分挖掘红色文化资源,高标准建设静宁县界石铺继红村、泾川县四坡红军村长征国家文化公园。支持中共平东工委纪念馆、中共灵台工委纪念馆、中共华亭工委纪念馆、保至善烈士纪念馆、高永祥烈士纪念馆、庄浪梯田纪念馆等红色记忆纪念馆建设,实施红色革命文物保护展示项目,发展一批“红色纪念馆+红色旅游+乡村旅游”重点项目。推进“初心教育”“党史教育”和长征红色主题旅游深度融合,开展“吃一顿红军饭、走一段红军路、唱一首红军歌、听一堂红军课、扫一次红军墓”等红色体验活动。联动陕甘宁革命老区,并入延安—庆阳—会宁红色旅游热线,打造全国重走长征路、陇东红色沃土、平凉红色之旅主题游线。到2026年,全面建成界石铺镇、汭丰镇红色小镇,界石铺红军长征毛泽东旧居纪念馆创建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吴焕先烈士纪念馆创建为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3.开发工业遗产游。创新工业遗产利用,以煤矿遗址、三线军工厂聚集区等为重点,通过生态修复、景观提升、工业遗存保护与转型利用,加强对工业老厂房、老设备的利用,创新以文化叙事、视听体验、沉浸式场景等展示展演手段,表现煤矿开采的生产场景、产品加工过程、员工生活情境等,打造“煤矿文化”工业景观、遗址公园、博物馆、工业小镇,活化工业遗产。支持改扩建华亭市三线建设博物馆,培育三线军工文化产业聚集区,实施军工文化纪念馆、军工主题景观、窑洞主题酒店、试验靶场、拓展训练营、军工纪念品商店等项目,打造国家(省级)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4.创新历史遗迹游。充分发挥文物资源以史育人、以文化人作用,深入阐释文物蕴含的中华文明精神和时代价值,推进考古成果的挖掘整理、文物保护和合理利用。支持在文物保护区域合理适度发展服务业和休闲农业,重点打造灵台商周历史文化景观带、静宁秦长城文化景观带、泾川百里石窟长廊景观带,让文物讲好“平凉故事”。串联“跟着考古游平凉”“问道崆峒·史海钩沉平凉考古探秘之旅”等主题旅游线路。实施数字博物馆建设工程,依托数字网络和融媒体技术,通过云展览、云直播、云考古等手段,利用3D、VR(虚拟现实)、AR(增强现实)等技术,创造沉浸式考古虚拟互动场景,为文化研究者和游客提供新的实践场域和文化体验。

5.丰富研学教育游。依托博物馆、美术馆、文化馆、非遗传承基地及重点景区,完善中小学生研学设施,建立标准化接待体系,认定一批研学旅行教育基地,构建爱国主义、寻根问祖、丝绸之路、陇东民俗、关山古道、特色工农六大“文旅+教育”产业融合带。与专业研学机构开展合作,将研学旅行、夏令营、冬令营等作为青少年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国情教育的重要载体,打造爱国主义教育、文化主题研学、科技科普展览、农事休闲体验、户外拓展训练等文旅教融合产品体系,将平凉打造成为甘肃省乃至全国知名的研学旅行基地。

6.做实文化体验游。实施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公共文化普惠共建、文化产业跨越发展工程,做深做实“书画之乡、武术之乡、针灸之乡、围棋之乡”文化内涵,推进博物馆、美术馆、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场所融入旅游目的地。促进文旅深度融合,推进各景区开发主题游乐场、文化创意等参与性、体验性项目,发展平凉戏曲博物馆、陇窑陶瓷博物馆、根雕艺术馆、剪纸展览馆、面塑体验馆、围棋文化园、景区书屋等文化与消费融合场所。支持各类文艺团体制作运营文旅演艺项目,进驻城市商业中心、主题酒店饭店、茶馆等场所实现常态化演出。推进精品文艺创作,打造一批实景演艺、创作一批影视作品、编排一批精品剧目、扶持一批文学作品、举办一批文化节会等“N个一”工程,培育沉浸式文化体验。到2026年,全市1—3个博物馆创建国家4A、3A级景区;争取在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国家艺术基金项目、群星奖、文华奖、敦煌文艺奖等重要奖项上有新突破。

(四)提升“康养游”附加值,实施康养基地建设行动。

围绕建设全省文旅康养基地,推进“文旅”和“康养”深度融合,依据不同客群康养需求,因地制宜打造一批集游文医养食宿购于一体的综合文旅康养项目、基地、小镇,延伸文旅康养产业链,加快发展旅居康养服务业,打响“养生平凉”品牌。

1.开发运动康养。整合体育、旅游、文化等资源,依托崆峒山、莲花台、海寨沟、庄浪梯田、崆峒武校等载体,实施莲花台房车露营地及汽摩赛道、百里梯田景观大道、山地自行车、探险栈道、健身步道、户外拓展营地、露营地、垂钓、跑马场、运动场等运动设施、设备配套建设项目,集中打造群众登山健身运动基地、山地自行车摩托车运动基地、冰雪运动基地、户外运动基地、崆峒武术养生拳教学基地,开发集体育、赛事观摩、旅游度假、休闲娱乐、康养为一体的体旅融合产品,提升“体育+旅游+康养”体验品质。策划举办“侠客行·问道崆峒”金庸小说武林大会、庄浪梯田马拉松越野赛、“关山难越”旅游杯越野邀请赛等系列赛事活动,大力发展参赛游、观赛游,打造文旅康养产业新增长点。到2026年,全市创建1—3处国家或省级体育旅游示范基地、冰雪运动滑雪度假基地,培育2项以上国家或省级体育旅游精品赛事。

2.开发中医康养。充分发挥中医在治未病、慢性病管理、理疗康复的独特作用,依托皇甫谧针灸、佛道养生文化及关山林区医药生物、中药材种植等资源,大力推广特色中医诊疗养生、现代健康管理等服务进景区,建设崆峒山养生体验馆、皇甫谧针灸康养园区、关山中医药产学研合作示范基地等,常态化举办皇甫谧针灸技能培训、养生知识讲座,打造集旅游、观光、医养、科研为一体的综合业态。定期举办皇甫谧针灸文化节等养生及中医药文化旅游节事活动。培育中药材种植、药品和养生食品加工制造、医疗美容、养老陪护等康养业态,推进开展医疗旅游住宿接待服务。完善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提升发展中医药医疗保健服务业,促进中高端养生养老机构、居家社区养生养老服务业和文旅产业嵌入式创新融合,建设全省乃至西北令人向往的旅居养老基地。到2026年,全市创建2处以上国家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基地,建设4—7处标准化旅居养老服务示范机构。

3.开发森林康养。充分利用平凉优良生态、气候资源,融入旅游、休闲、医疗、度假、娱乐、运动、养生、养老等健康服务新理念,依托崆峒山、云崖寺、莲花台、五龙山、唐帽山等生态型景区及林区周边,配套开发建设黄寨红牛小镇、西华秦风康养小镇、安口陇窑陶瓷康养小镇、麻庵森林民俗康养小镇、韩店石桥度假康养小镇、月光梯田康养小镇等一批集合生态、避暑、度假主题的多元文旅康养小镇,布局森林避暑度假营地、森林养老疗养康复中心、森林氧吧剧场、森林茶餐厅等业态,开展保健养生、康复疗养、健康养老、避暑度假等多元服务。到2026年,全市创建1—2处国家森林康养基地。

4.开发温泉康养。实施泾川温泉小镇、海寨沟温泉康养项目,推进“温泉+综合游乐”“温泉+滑雪场”开发,建设温泉康养馆、温泉亲子乐园、温泉康居酒店、温泉风情街、温泉冰雪度假基地,打造一系列以温泉康养为核心主题、休闲旅游为消费支撑的温泉旅游项目集群。到2026年,全市创建1处国家温泉旅游名镇。

(五)培育“最平凉”名品牌,实施文旅品牌点亮行动。

坚持品牌引领彰显平凉特色,充分整合全市的旅游景点、公共文化、演艺、展览、商业、美食等资源,推出“平凉必玩”“平凉必购”“平凉必吃”“平凉必看”等“必”系列文化旅游项目,聚力打造平凉文旅康养拳头产品。

1.培育“最平凉”文化IP。实施平凉文化可视化工程,深度挖掘古成纪伏羲文化、崆峒道源文化、西王母文化、佛教文化、商周文化、皇甫谧针灸文化、围棋文化、关山边塞文化、黄土农耕文化、非遗文化、民俗文化等独具魅力的地域文化资源,积极推进中心城市、景区、乡村旅游示范村、宾馆饭店、餐厅风貌中彰显平凉文化元素,布设系列文化地标、文化景观,创新打造一批融合图书阅读、艺术展览、文化沙龙、轻食餐饮等服务的“城市书房”“文化驿站”等新型文化业态,营造小而精美的公共文化艺术空间,提升城市旅游文化韵味。举办崆峒文化旅游节、西王母民俗文化节、静宁苹果节等平凉文化IP品牌节会,持续放大节会效应,提升平凉知名度和影响力。

2.培育“最平凉”打卡美食。打造“吃在平凉”品牌,破除旅游餐饮同质化、低端化问题,以地方特色美食为主题,加强平凉特色元素植入,依托特色餐饮街、美食城、品牌餐饮店,推出“一县一条美食街”“一县一桌特色餐”,开展名街、名宴、名菜、名小吃、名厨等评选活动,举办各类美食节、小吃节、啤酒节和美食大赛,培育平凉红牛、平凉羊肉泡等一批具有影响力、美誉度的餐饮必去网红“品牌店”、必吃“招牌菜”。到2026年,全市打造7—10个特色餐饮示范街区。

3.培育“最平凉”旅游商品。创意开发文化旅游商品,实施“幸福平凉”系列文创产品开发工程,打造一批以创意设计、文娱消费为主营业态,特色鲜明、产业融合的文创园区、基地、小镇等文化产业聚集区,培育一批文化旅游商品研发、生产、销售龙头企业。围绕“农产品加工+旅游商品”“非遗手工+旅游文创”“制药企业+旅游康养”,研发“崆峒山”“大云佛宝”“崆峒武术”“平凉书画”“针灸养生”等核心IP文博创意产品,推动农副衍生品、手工艺品、文创产品转化为旅游商品。建立健全涵盖景区、乡村旅游点、宾馆饭店、高速公路服务区等场所的文旅商品创客中心、平凉特色名品购物广场、特色文创产品体验店、网络旗舰店,建立多渠道、网络化的营销体系。到2026年,购物消费占旅游消费的比重达到35%左右。

4.培育“最平凉”精品游线。加强产业联动,整合各类文化旅游要素,推出“七秩芳华·泾水赞歌”十大红色旅游、“风清月朗·山水清凉”十大避暑旅游、“诗意乡约·牧歌寻芳”十大乡村旅游、“博物求索·文萃新知”十大研学旅游、“云水禅心·清翠宁远”十大康养旅游等精品线路,全域化、多产业融合宣传平凉文旅品牌。融入跨区域品牌旅游线路,积极搭接陕甘青新千年丝路“儒释道”文化游线、川渝共享盛夏“清凉静”避暑游线、陕甘宁老区“红黄绿”特色游线、陕川渝高铁沿线及“环西部火车游”大环线,创建具有吸引力的区域旅游产品和旅游精品线路。

(六)利用“智导游”聚链条,实施智慧文旅链接行动。

依托“互联网+文旅服务”,建立健全覆盖游客来平凉旅游游前、游中、游后全过程“吃住行游购娱”各环节“一键订单”“一码通行”“一键投诉”,实现“一个入口游平凉”“一套工具助营销”“一个平台管平凉”。

1.“一部手机”游平凉。充分发挥手机终端在现代旅游中的纽带中介、资源整合作用,积极推进“一部手机游甘肃”平凉端市场化应用,嵌入景区、文化娱乐、餐饮、住宿单位的网络订票、网络订餐、网上预约、特产订购、导游导览等功能,完善在线支付体系,全面实现出行前游客通过手机远程看景点24小时实时直播,到达景区时通过手机扫码购票、刷脸快速入园,游玩时通过智能导游学知识,提升信息化、智能化、便捷化水平。

2.加强智慧文旅建设。全面升级平凉智慧文旅大数据指挥中心,深化公安、交通、银联、通信运营商等数据共享,对接市县旅游部门、景区、旅行社、酒店等相关行业数据,实现旅游统计和游客流量分析精准化、旅游资讯查询和电子商务便捷化、景区电子导览和预订服务人性化。推出平凉旅游电子导览图,在旅游场所新建一批数字化终端设备,全市文化娱乐、景区景点和演出等场所实现互联网售票、二维码验票及免费WiFi、智能导游、电子讲解、在线预定、信息推送、人流预警等功能全覆盖。

3.健全智慧营销体系。构建市县(市、区)网站、微信、微博、抖音、广播电视相互协同,线上线下主题活动共同发力的立体化网络宣传矩阵。加强与周边地区、旅游热点城市之间的信息互通、景区共推,实现精准营销,拓展客源市场。

三、实施路径

(一)突出“建链”,强化规划策划引领。市县文旅部门和各重点景区、乡村旅游示范村要精心编制产业链发展规划、年度计划和项目策划,确定产业发展目标、思路、任务,明晰产业链发展路径,制定实施产业链发展路线图以及重点企业、配套企业名录表,分析研判“食住行游购娱”等各要素的创新链、人才链、政策链和资金链,以规划策划引领谋项目,以项目带动促发展,强化产业链建设。

(二)突出“强链”,强化链主企业培育。发挥产业链龙头企业引领作用,支持龙头企业加快管理创新、产品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通过培育做强市、县文化旅游投资公司,推动深化改革、加大投入、整合资源、股权合作、资产重组、资产置换等方式建办旅游集团,切实发挥文旅产业投融资平台作用。引进战略合作伙伴,引导社会资本投资文旅康养产业。通过股权转让、企业重组、混合所有制改革等方式,增强民营文旅企业信用保障,提升融资能力,培育一批具有竞争力和发展特色的专精特新的多元化投资主体,有效促进旅游项目投资增长和项目落地。

(三)突出“补链”,强化文旅项目支撑。全面梳理文旅康养产业链发展基础,寻找缺项短板环节,锻强、补齐、补好、补出发展新增长点。健全文旅康养产业链重点项目库,积极争取发改、财政、自然资源等部门支持文旅康养项目,申报纳入市、县重大建设项目投资计划,及时跟进文旅重点投资项目进展情况,协调解决存在的问题,推动各类项目早签约、签约项目早落地、落地项目早开工、开工项目早见效。

(四)突出“延链”,强化精准招商引资。针对文旅康养产业链复杂性、关联性、渗透性特点,按照“缺什么招什么、什么弱补什么”的原则,建立文旅康养产业链招商项目库和招商企业目标库,搭建全市文旅康养产业招商渠道,围绕构建产业链重大引擎性、带动性、融合性项目,积极推进“招大引强”。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形成发展合力。按照《平凉市重点产业链链长制工作方案》统一部署,成立由市文旅局牵头,各县(市、区)政府、市民政局、市卫健委、市市场监管局、市商务局、市体育局、市统计局、市政府金融办、市招商局、崆峒山大景区管委会、大云寺·王母宫大景区管委会为成员的文旅康养产业链链长办公室,统筹协调推进和研究解决文旅康养产业链发展的重大问题。市文旅局负责统筹抓总,做好规划发展、年度计划、任务分解、组织实施和协调服务工作;市民政局、市卫健委、市体育局、市商务局根据自身工作职能,大力推进养老服务、中医药产业、体育事业、三产相关产业与文旅产业创新融合,积极协调争取国家、省上相关政策和项目支持;市市场监管局负责指导文旅行业市场主体信用体系建设,加强涉旅相关行业市场秩序监督管理;市金融办负责指导协调文化旅游重点项目、重点景区和重点企业的融资支持;市统计局负责做好文旅康养产业统计监测工作;崆峒山、大云寺·王母宫大景区管委会负责强化龙头景区引领,做好产业项目开发;各县(市、区)政府结合各自实际,建立本地文旅康养产业链推进工作机制,抓好工作落实。同时,充分发挥文旅行业协会、产业联盟、研究机构、高校等智库作用,组织专家对产业链突出问题把脉问诊,提供决策建议,共同推动文旅康养产业链发展提升。

(二)坚持政府引导,拓宽融资渠道。积极争取中央、省上专项文化旅游产业资金支持。加大政府对文旅康养产业发展的投入,强化市级旅游产业发展引导资金对旅游规划编制、文旅商品研发、文化旅游演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文化旅游宣传、品牌创建单位等方面的支持,创建为国家5A、4A、3A级的旅游景区分别给予100万元、50万元、20万元的奖励;创建命名为国家、省级相关称号的分别给予创建单位100万元、50万元的奖励;通过政府购买、消费补贴等途径,引导和支持文旅企业提供更多产品和服务。创新文旅产业投融资体制,推动文化旅游资源与金融资本有效对接,鼓励有条件的文旅企业利用资本市场发展壮大,推动资产证券化,鼓励文旅企业充分利用金融资源,投资开发全局性、先导性文旅项目。鼓励符合条件的文旅企业通过发行企业债券、公司债券、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等方式扩大融资,鼓励以商标权、专利权等无形资产和项目未来收益权提供质押担保以及第三方公司提供增信措施等形式,提高文化旅游企业的融资能力。

(三)加强人才培养,增强内生动力。重点突出景区管理和国有文旅企业经营人才培养,选拔任用一批会管理、善经营、懂项目、敢担当能够适应市场需求的实用人才。积极与专业院校、培训机构、科研院所建立人才共同培养机制,通过资金补助、师资支持等多种形式,培训一批专业型、技能型、复合型导游员、讲解员、服务员、中医药康养等职业人员。将特色文旅产业人才培养纳入各级人才发展规划和工作计划,引进一批企业经营管理、旅游项目策划、文化产品研发、文化演艺等中高层次人才,努力建造一支综合素质高、专业能力强,结构合理、数量充足的文旅队伍。

(四)规范市场秩序,优化发展环境。建立健全文化旅游市场综合监管体系,完善文化旅游安全预警信息发布制度和应急处置预案,提升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能力。落实文化旅游领域属地监管责任、行业监管责任和生产经营单位的主体责任。加强对旅游交通、涉旅消防、高风险文旅项目、预防自然灾害等重点环节的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全面保障游客人身财产安全。建立联合执法机制,对列入文化旅游市场黑名单的市场主体和从业人员实施联合惩戒。健全完善全面反映文旅产业发展的统计指标体系,组建文化旅游数据中心,建立文旅产业统计单位名录库,完善统计调查措施,优化统计途径、方式。

(五)加大宣传引导,抓好绩效考核。加大宣传力度,强化文旅康养产业链“链长制”工作舆论环境营造,充分依托电视、广播、报刊、网络等新闻媒介,多角度、多形式加强宣传报道,为产业链培育壮大营造良好舆论氛围。将文旅康养产业发展重点指标纳入全市和县(市、区)年度目标责任考核指标体系,市政府每年与各县(市、区)政府及市直相关部门签订年度目标责任书,重点对育企强企、招商选资、项目攻坚、创新引领等方面落实情况进行实时监测和考核评价。对于文旅康养产业链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企业,在推荐申报争取国家、省上扶持政策上给予倾斜支持,在全市范围内通报表彰奖励。通过强化考核,推动形成链主企业驱动、配套企业带动、产业集群联动、责任部门推动的产业链发展格局。



网站主办:平凉崆峒山大景区管理委员会    
咨询电话:0933-8510202    救援电话:0933-8510003    投诉电话:0933-8510201    联系邮箱:ktslyw@163.com

技术支持:甘肃星云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陇ICP备05002126号-1

甘公网安备 6208020200012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