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当前位置:> > 印象崆峒 > 崆峒武术 > 起源

崆峒武术源流

 

时间:2016-08-10
点击数:
作者:
来源:宣传信息中心

崆峒武术历史传承源远流长,体系完整,与道教文化紧密关联,以其丰富的内涵呈现出独特的文化底蕴,凝聚着奋发向上、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成为中华武术文化的缩影。崆峒武术拳种较多,包括平凉民间和崆峒山几百年来流传下来的拳法、功法和鞭杆、棍、条子、流星锤等拳械,还有传入平凉的四门、通背、六和、查、花、炮、红、心意和陈氏太极拳及近三十年来传入崆峒的封手、劈挂、翻子、八极、八卦掌、形意拳等三十多个拳种,330多个拳械套路。

崆峒自古是咽喉之地,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发生过文王伐密、隗嚣拒汉、李广战匈奴、夏侯渊破韩遂、前秦与后秦之战、夏于北魏之战、宇文泰侯莫陈悦、尔朱天光屠水洛城、李世民战薛举、李元谅屯兵崇信、唐与吐蕃平凉会盟之战、宋与西夏之战、法淳护崆峒、金与西夏蒙古兵之战、宋金争夺水洛城、农民军与元军之战、清军与王辅臣叛军虎山墩之战……由于战争和古崆峒人多尚武节之氛围,涌现出皇甫规、皇甫嵩、李广、冯异、金祚、梁嵩遵、彭乐、梁睿、刘惟辅、韩茂、郝玭、吴璘、吴玠、韩琦、杨谌、石辂等一大批武臣、武将和勇士。他们有的为国以武御敌,有的以武尽忠,有的以武取义,其英烈彪炳史册,为后世敬仰。独有的地理位置和环境孕育了古崆峒人崇勇尚武、淳朴重义的个性,平凉是尚武习俗形成的丰厚土壤。北宋朝廷于庆历二年十二月对崆峒山僧人予以嘉奖并对有功法淳等僧人进行了封赏。从此,崆峒武功名扬天下。隋代末年的飞虹子开山立祖、创立崆峒派武术。清嘉庆年间(1796-1820),庄浪县朱店镇孔家沟村人孔登远自幼习武,臂力过人,从军后身经百战,人称孔啸虎。清末和民国时,庄浪著名拳师邵银,武技精深,名扬陕、甘、宁三省。清同治十二年,崆峒区人高某(名不详),中武举,擅武技,精弓箭,任平凉府道台衙门工备师爷,遗留状元石一尊。咸丰年间,现平凉崆峒区白庙乡贾洼村人贾同道中武举,现有功德碑立于该村,另有崆峒人邓木林精六合大枪(邑武生升云张道碑)。今花所乡苏陈村苏亮精太师鞭、燕青棍与母子棍。崆峒山道士康嗣建、方慈贤,力大、精武功。清末,崆峒武术进入发展阶段。清光绪六年(1880),在平凉县(今崆峒区)成立讲武堂,每年招收武童生习武。据记载,此时涌现出了多名武举人。民国初期,庄浪人邵银环投师少林,拳路广而精,广收门徒,佼佼者甚多,名扬陕、甘、宁三省区。1923年,平凉县成立了民众教育馆,内设国术馆,招生授艺,各中小学堂(校)也都设有武术课。与此同时,民间武术兴起,尤其在农村,许多乡村设拳坊、请拳师、拜把式。山东、河南、陕西和周边地区的一些武术名师先后来到崆峒传拳授艺。著名拳师有王耀东、杨振刚、王金堂、郭金华(回)、佘仁耀等。

《崆峒武术》-甘肃平凉崆峒山+徐振华+13993350918 (11).JPG

民国二十四年(19358月),静宁举行了第一次全民运动会,涌现出了张万泉、张寿春、杨如林、王二、王春、李家丁子(名不详)、潘海云、邹彦虎、张彦虎等武术好手。许多传统拳械技艺、功法和套路在农村生根流传。民国中期至抗日战争前后,庄浪朱店、卧龙乡一带武术兴盛,苏家山村设有榜房(武术学堂);静宁县李店、仁大、红寺、威戎等地都有其传统的拳术、器械套路在练习传承;崆峒区境内的麻黄村、观殿村、盘龙村、汝林村、苏陈村、大潘村、下甲村、杨家山村和城子村、关庄村、大路村和田河村、贾洼村和县城及崆峒山,习武之风兴盛,各处都有其传统拳艺在习练传承,并显现出崆峒风格和家传模式。这一时期,还有不少著名武术人物来到崆峒山,或暂住或观景。如少林寺僧人铁肩禅师挂单于崆峒山归元寺,著名戳脚大师于伯谦由东北来崆峒,在通备门大师马风图、马英图,棍王罗文远等人的陪同下游览崆峒山,还有陈氏太极拳传人陈鸿烈、四门拳传人邵银等人在崆峒传拳授徒,留下了武术功法和拳法。1949年前,崆峒境内的武术颇为盛行,较为有名的武术人物有汝志坚、吕开秀、乔开琪、朱文芳、李彦虎、居世安、童天祥(回)、马恒福(回)、董世平、苏宝山、者清俊(回)、兰振清(回)、白亮清(回)、吕世平、贾万忠、崔凤武和崆峒山道士宋高志、禹理昌、郭宗尧、韩元觉、聂宗清等。同时,静宁的吴彦彪也以武会友,张学义曾出游天水、定西、白银等地,以武会友,切磋拳艺,张彦虎也在家乡传拳授艺。

解放后至1965年,平凉境内的武术活动非常活跃,城乡练武之风盛行,武术赛事频繁。1953年,崆峒拳师朱文芳获甘肃省和西北武术选拔赛获两个第一名,同年10月获得全国民族形式运动会武术第二名。1957年,回族拳师童天祥参加全国武术观摩评奖大会,获三等奖。1957年,静宁县红寺乡老拳师魏琪参加了西北武术运动会,拳术获优秀奖。1958年,平凉市武术代表队获甘肃省第二届运动会武术比赛团体总分第一名,童世英、童世雄分别荣获少年冠军和第三名。童世英先后四次参加全国运动会,在196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二届运动会武术比赛中,获得五项全能银奖。涌现出以李廷鉴、潘生龙、歧有仁、焦鸿军、张步民、刘长有、童世英、童世雄、李维栋等一批武术新秀;潘生龙在1960年全国武术观摩表演大会上,获五项全能二等奖。焦鸿军、童世雄、李维栋、贾万忠也在省级各类武术比赛中先后获奖。1973年平凉地区武术代表队参加全省武术观摩交流大会,童世英、雷建忠、甄庆平拳械分别获得单项前三名。1976年后,随着各级武术赛事和观摩交流大会的举办,武术协会的成立及武术学术研讨会的召开,崆峒武术迎来了蓬勃发展的春天。在历届省级武术观摩交流大会和武术比赛中,静宁县有10余人先后获得名次奖和等级奖。1978年至1984年,在甘肃省武术观摩交流大会上,拜少宝曾三次荣获一等奖,李小芳两次获得双匕首获二等奖,马继良获二等奖一次,优秀奖三次。1982年平凉代表甘肃省武术队参加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武术表演赛,荣获表演奖。崇信马家湾武术队1983年参加平凉地区武术观摩比赛,团队荣获第四名,梁登先获老年组优秀奖。1987年拳师苏占林参加平凉地区运动会武术观摩赛,棍术获一等奖。1989年静宁县首次承办了甘肃省武术比赛暨演武大会1990年龚清涛(女)参加平凉地区第八届运动会武术比赛,劈挂拳获四等奖。1990年庄浪县首次组队参加平凉地区第八届运动会,武术获团体总分第三名。1991年的全国首届崆峒山武术学术研讨会,1992年的平凉市第一届崆峒旅游节暨崆峒山武术表演、1999年的甘肃省崆峒杯武术比赛暨演武术大会,2001年的首届崆峒武术节暨甘肃省武术比赛,2005年的崆峒杯第五届全国武术馆校武术比赛至2007年的全国武术散打精英赛,2008年的平凉市第二届运动会体彩杯武术比赛及2011年的平凉市第三届体彩杯武术比赛,都在崆峒境内成功举办。

三十多年来,崆峒武术发展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先后有7人先后分别参加了国家级武术比赛、观摩交流会和学术研讨会。张学义、李正虎、马明星先后被评为全国优秀武术辅导员。有20余人分别荣获国家三段至六段武术段位,有10多人获得国家一级或二级武术裁判员资格证书。一批武术新秀崭露头角,习武者及以武术健身的为主的群体达到5000多人。198310月至今,平凉武术馆、崆峒武术馆、静宁成纪武术馆、崆峒文武学校、崆峒武术院相继挂牌成立。崆峒武术研究会、太极拳研究会也随后成立。随着各种武术赛事、节会和民间习武之风不衰及传拳授艺与学术交流的持续开展,有力地推动了崆峒武术的不断发展;同时,崆峒武术也得到了平凉市、区政府和领导的高度重视和有力支持,并涌现出了一批关心、支持崆峒武术事业发展的社会贤达。当前,在一批痴情崆峒武术,热心武术健身活动及致力于宣传弘扬、传承推广崆峒武术的有识之士努力下,崆峒武术正逐步健康地向前发展。

上一条:崆峒派历代掌派人

下一条:无


网站主办:平凉崆峒山大景区管理委员会    
咨询电话:0933-8510202    救援电话:0933-8510003    投诉电话:0933-8510201    联系邮箱:ktslyw@163.com

技术支持:甘肃星云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陇ICP备05002126号-1

甘公网安备 62080202000123号